2015年09月14日08: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字號
2.從爭奪“人口紅利”到拼搶“科技紅利”
科研人員成了受歡迎的“財神爺”
“現在不一樣了。”採訪中,這句話被一再重復。
“用戶現在都很關心我們的科研成果,一見面就主動問‘你們還有什麼技術?’”主持螺旋槳研發設計的702所研究員丁恩寶感嘆,“過去你的技術必須非常成熟,被很多地方用過,他才會用﹔現在你有新技術,他就願意裝到船上去試——真是不可想象。”
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轉型壓力陡然增大。
“行業不景氣倒逼科技進步。”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長、總工程師顏開道出了深層原因。2008年以前,船業紅火、訂單爆滿那些年,一些造船廠日夜趕工,手頭訂單完成也要幾年,人們忙得來不及關心什麼技術不技術、節能不節能。
以前,輪船推進器效率提高10%都沒一家船企來瞧一眼,702所的萬噸輪螺旋槳創新設計曾躺了好幾年無人問津。“現在隻要能提高1%,就有很多企業來搶。”顏開說。
技術吃香,曾經冷清的科研院所轉身成了“大忙人”。在702所,很多實驗室從正常的一班制變成了兩班倒,早8點到下午4點一班,下午4點多到晚上9點左右一班。一些研發人員星期六是保証不休息,星期天則是不保証休息,忙得不可開交。
科技創新作用有多大?嘗到甜頭的企業有刻骨銘心的感受。
對於一艘超大型郵輪來說,用上提高1%效能的技術,一天就能節省近1噸油,靠岸搏位時就可能比其他船沖得更快,先搶到碼頭,卸掉貨——而落后三兩分鐘的船可能要等待數天。
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創新或者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時間很緊,我想快點把我電廠的鍋爐都用上新的除塵技術!”一家大型煤電廠的負責人語速很快地說道。
這名負責人想趁假期把南京工業大學膜科所負責氣體淨化研究的仲兆祥請到廠裡,不巧仲兆祥行程已滿,忙不過來,隻能推遲計劃。
“現在抓節能減排,煤電企業都在想辦法降低排放,國家要求粉塵排放濃度要小於20毫克/立方米,過去用傳統的布袋除塵,鍋爐出口雖然可以小於20毫克,但后面脫硫脫硝,到煙囪排放的地方就超標了,必須再除一次塵。”
聽說南工大膜科所有種膜法除塵技術,可以讓鍋爐出口的排放濃度降低到5毫克以下,這名負責人立刻提出合作,拿出鍋爐讓膜科所做工業試用,一年下來,效果理想。“創新也是引領企業的一架馬車,我們願用先進的東西,包括膜科所另外一項技術,我們特想合作。”
科技創新成了各方拼搶的對象,科研人員成了受歡迎的“財神爺”。
從爭奪“人口紅利”到拼搶“機器人紅利”
以勞動密集型為典型代表的“世界工廠”東莞,隨著制鞋、家電等傳統制造企業的外遷、關閉,預示著“廉價農民工人口紅利”正在退潮。
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淨減少,2014年末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同比減少371萬人。而人社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我國農村在外務工人數僅同比增長1%,從2010年起,我國農民工的增速已連續4年下滑。據測算,中國勞動力成本已超過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
最早感知到市場“水溫”的東莞企業,先人一步開始了“機器換人”行動,政府乘勢推出“機器換人”鼓勵措施和規劃。
實際上,在珠三角,家電業已率先進行大規模“機器換人”,電子信息產業緊隨其后,汽車、紡織服裝等行業也“摩拳擦掌”。
不只是珠三角,整個廣東正積極實施“機器人應用”計劃,全面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升級。
“機器換人”,就需要生產很多機器人。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機器人革命”將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市場。
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約22.5萬台,增長27%。這一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猛增54%,達到5.6萬台,成為工業機器人最大需求國。而未來幾年,我國機器人每年新增數量還會保持在35%左右的高增長。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是被定為主攻方向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
不僅“用”機器人,還要“造”機器人,掙生產機器人的錢。
在珠三角的東莞、深圳、佛山、廣州等制造大市,各類機器人產業基地正呈現遍地開花之勢。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建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有近40家。
放眼全球,世界各國都紛紛把機器人視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爭先涉足。美歐日韓等都已制定了詳細的戰略發展計劃。
爭奪紅利的主戰場,已悄然從“人口紅利”轉向“機器人紅利”,其實質是“科技紅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