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迎來拼搶“科技紅利”的時代【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正在迎來拼搶“科技紅利”的時代【3】

2015年09月14日08: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中國正在迎來拼搶“科技紅利”的時代

3.科技“春天”裡,也有焦慮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上指出,“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

從廟堂之上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到印象中最守舊的田間農民,都在說“創新”,都在“搶”科技﹔

從中央到地方,鼓勵科技創新、吸引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從百度熱詞到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人丁興旺、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戰略雄心,大江南北到處都可觸摸到科技創新的“熱度”。

科技創新的春天正在又一次降臨神州大地。

但“春天”裡也有焦慮。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近日發布題為《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的報告稱,2014年中國的科研開發投資達到2000億美元,絕對值(約為GDP的2%)居世界第二。但“科研創新體系的成果質量與投入的規模仍然不成比例”,即科研創新投入還未有效轉化。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如何才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如何才能讓科研投入盡快有效轉化,展現中國科技的“肌肉”?

主體——企業應該是科技創新主體

這兩年,最令中國小伙伴們有民族自豪感的民用產品,非高科技“黑馬”大疆無人機莫屬了。每三人就有一名是研發人員,且公司對研發投入不設預算限制。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能從最初隻有五六個人、一處民房,3年80倍爆發式增長為世界級公司,佔領了全球消費級無人機70%的市場。

相比大疆,民企華為更是以其高研發投入比例、高專利技術申請量,成為業內推崇、大家學習的“好榜樣”。每年10%左右的營業收入投入到研發、近一半員工約7萬人從事與科研有關的工作,是它近年來連連超越對手,成為智能手機行業“學霸”的秘密武器。

大疆、華為的業績讓人感嘆,不過,像他們這樣舍得“孩子”,將大量人力財力投入到研發的企業,在中國還是太稀缺,其中國企尤其薄弱。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僅為0.93%,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則普遍在2%以上。

本來投入比例就低得可憐,我國絕大部分科研經費還不是投入到自主創新,而是模仿創新、集成創新的試驗發展方面。

對科研的重視、投入總體不足,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比例低,設立內部研發機構的企業少……我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仍屬於配角地位。

“企業應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如果確立不起來,科技創新就是一句空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憂心忡忡地說。

效率——大家整天忙著申請課題,真正用來做科研的時間太少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習近平指出。

“大家整天忙著申請課題。”聽到這話,一屋子研究員都在點頭。

“5年的課題,前面跑了兩年答辯五六次還沒立下來,后面結題沒有半年結不完,中間做研究就剩兩年。我是負責科研管理的,一年出差成本幾十萬啊。晚上坐飛機白天開會,當天來回,整天都是匯報檢查申請答辯,低效勞動。”讓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長、總工程師顏開很焦慮的問題,是科研人員很忙,用來做科研的時間卻太少。

可是不跑怎麼行呢?所有經費都是競爭來的。

“希望國家能給重點研究機構、尤其是做基礎性研究的科研單位一點穩定的經費,不要讓所有人把時間都耗在競爭科研經費和養人的資金上。”顏總工程師建議。

對於跑課題要經費這一備受詬病的痼疾,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耀的一篇博文曾引起不少同行的點贊。

徐耀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個普通研究所的小課題組有1個研究員、1個副研、3個中級、10個研究生,在不買大儀器設備情況下,一年的開張費用是100萬——然而,沒有多少研究所能穩定得到這麼多的經費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所員工美其名曰‘國家事業編制’,實際上是沒有保障的企業員工。”徐耀認為。

就像靠天吃飯的農民,缺乏穩定支持的科研人員就會缺乏安全感,必須使出吃奶的勁兒爭取經費攢“余糧”,而“余糧”為了“備荒”又舍不得用,結果是大量經費沉澱下來不發揮作用。

“改變科技投入政策的首要任務是增加穩定的人員支持。”徐耀認為,這不僅可以穩定人心,還可以提高科技投入效率,減少科研領域貧富不均兩極分化現象。

活力——拓寬晉升渠道,不當官也有了奔頭

創新靠人才,要珍惜人才,吸引人才,激發人才的創造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但能否真正做到位,卻是另一回事。

“我評上了專業師,享受到處級待遇。”王偉是鍋爐設計開發處燃燒室專家,哈爾濱鍋爐廠分配激勵新機制讓他覺得很欣慰。“像我這樣的科技工作者就能安下心來搞科研了。”

通過提干激勵人才是傳統“打法”,但弊端是僧多粥少,往往還造成“多了個行政官僚少了個業務尖子”的尷尬局面。

老牌國企哈鍋另辟蹊徑,在“仕途”之外,“修建”了一條技術人員評聘綠色通道,設置了副主任師、主任師、專業師等“技術職稱”,拓寬了員工職業晉升渠道。

性格內向的“80后”王顯山也是新機制的受益者,他不擅與客戶打交道,但技術出眾,特別適合搞科研,工作不久就因能力突出被聘為副主任師,在津貼獎勵方面獲得了傾斜。

“通過技術人員評聘的綠色通道,不當官也有了奔頭,地位和收入不差,還能按著自己的興趣踏踏實實搞研究,沒了后顧之憂和一些雜七雜八的想法。”

2014年,哈鍋制造的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110萬千瓦機組投入商業運營,標志著中國電力裝備站穩世界之巔。

正是因為不斷改革科技人員的成長、分配激勵機制,有效調動了全廠科技員工的積極性,作為在中國電力裝備發展史上創過無數“第一”的國家重點大國企,哈鍋這個老廠子近年又煥發出新活力。

平台——破“孤島現象”,建更多“科技淘寶”,促成果轉化

“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習近平對創新成果轉化高度重視。

千辛萬苦搞出創新成果,卻“養在深閨人未識”,無法變成生產力——沒有比這更令科研人員郁悶的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科技創新著稱於世的瑞士,設有專門負責推動創新的聯邦機構——瑞士科技創新署,它以“把科學推向市場”為宗旨,主要任務是確保創新發明快速轉化為適銷產品和服務。

相比較而言,我們創新成果轉化還缺少章法,沒有全國性專門機構或平台,還在“摸著石頭過河”。

的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約10%。

如何補齊這個短板呢?

“一張很模糊的視頻人像,經過‘直方圖處理’和三次‘去條紋處理’,並加以銳化,人像立即變得五官清晰、特征可辨。”

在山西呂梁市離石區公安局轄區,一套被干警稱為“天眼”的視頻監測系統,已然成為一件破案“利器”。

圖偵大隊長吳星介紹說,自安裝這套系統以來,離石區發案率呈大幅下降趨勢,破案率也明顯提升。今年7月,張先生摩托車在某地段被盜。好在有“天眼系統”看著——通過視頻,能很清晰地看到嫌疑人踩點、作案、逃跑過程﹔利用“天眼系統”追蹤功能,干警很快將嫌疑人及被盜車輛鎖定。從報案到破案,不到1個小時。

“天眼”視頻監測系統所依托的技術力量,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的“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

“應用學科尤其要注重選題‘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了解學科最前沿和最頂端的技術﹔‘立地’,就是要了解現實需求,即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有沒有向市場轉化的可能。”實驗室的學科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說。

為了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特意在天津建了一個研究院,專門負責中間環節,市場推廣則交給中科唯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負責,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從“實驗室”到“市場”的產業鏈條,科技創新轉化順暢。“天眼系統”也得以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京滬高鐵等國家級重大安防項目中大顯身手。

但並非所有的科研單位或企業都有能力像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這樣,建起一條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完整產業鏈條。“實驗室”和“市場”之間,迫切需要有一座溝通的橋梁,一個“見面”的平台。

如果沒有西安科技大市場,西安富士達公司首席質量官丁蕊英每年還得頻繁“趕飛機”飛廣州。“一待7天以上那是家常便飯。”

現在好了,通過西安科技大市場這個“科技紅娘”,富士達發現檢測設備就在家門口,根本不必跑那麼遠——同城的西安西谷微電子完全能接下他們的活。

與西谷微電子“結緣”后,富士達員工不僅不用再頻繁出遠門受苦,公司每年還可省下檢測實驗費上百萬、差旅費近20萬,產品檢測報告的時間也縮短了2—5個月,滿足了隨時檢測、不斷創新的需求,企業效率大大提升。

4年前成立的西安科技大市場,正是為著急“嫁娶”的科技創新雙方搭橋牽線的平台。

900多家高校院所和軍工單位、近1.7萬名行業專家、475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西安科技大市場交流、共享、服務、交易4大功能的引導推動下,西安技術合同交易額從2010年的98億元猛增到2014年的530億元。

數字雖枯燥,卻從中可窺見“科技紅娘”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的巨大加速作用。

“目前‘大市場’匯集的科技成果還是以陝西的為主,我們正在規劃擴大到全國,有意做線上的‘科技淘寶’。”西安科技大市場服務中心副主任黃海東頗有雄心。

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廈門的科易網、北京的中國技術交易所……加速創新成果轉化,中國還需要更多的科技創新交易平台,需要更多的“科技淘寶”。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國正在加力。

經兩次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29日高票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定,同日公布了修改后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把科研成果轉化處置權下放,科研人員獎勵及報酬比例提高……這次法律修改有不少亮點,被寄予扭轉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厚望。

“我們不能在這場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沖鋒的號角,“科技紅利”的拼搶,任重而道遠。(記者謝銳佳、王京雪、劉婧宇、盧剛、黃海波參與採寫:新華社江蘇分社記者陳剛、陝西分社記者藺娟、黑龍江分社記者強勇、湖南分社記者李尕)

(責編:申亞欣、曾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