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發表李克強總理文章(全文)--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高層動態

《求是》雜志發表李克強總理文章(全文)

2015年02月15日19:5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人民網北京2月15日電 2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志今年第4期將發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文章,題為《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這篇文章選自李克強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求是網今日發布文章全文如下。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作者:李克強

核心要點:

■ 農為邦本,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又要從外部導入現代要素,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更多、過程更復雜,是現代化中的“慢變量”,更是“關鍵變量”。農業現代化的狀況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

■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個核心任務,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和“新型”這兩個基本要求。

■ 新時期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要有新思路、新視野、新辦法。一要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二要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三要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四要加快推進農牧結合。

■ 不管財力多緊張,都要確保農業投入隻增不減,財政預算要繼續把農業作為重點來安排。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產糧大縣和農民增收等。

■ 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是相輔相成的手拉手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沒有新型城鎮化創造條件、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就難以推進。沒有農業現代化提供農產品等保障,新型城鎮化也難以持續。

2014年,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自然災害較重的嚴峻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農業農村保持了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進展,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撐、增添了底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也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民以食為天,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一、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現實與歷史的重大任務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內部動因發生深刻變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更為重要和緊迫。對此,我們要深入認識、科學把握。

(一)從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為邦本,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又要從外部導入現代要素,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更多、過程更復雜,是現代化中的“慢變量”,更是“關鍵變量”。農業現代化的狀況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環顧當今世界,那些經濟發達的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也高,而那些農業落后、農民貧困的國家,沒有一個真正實現了現代化。這些年我國農業現代化雖有長足發展,但與迅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仍然滯后,成為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業現代化還有很大差距。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發展戰略,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越早補齊越好,不然就會拖整個現代化的后腿。

(二)從穩定經濟增長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在出現許多積極變化的同時,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穩定經濟增長,首先要穩定農業,否則就可能出現增速走低、供給不足、物價走高的不利局面。2014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了穩中有進,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在主要新興經濟體中最低。我們能交出這樣一份“成績單”,糧食和農業豐收功不可沒。這使我們避免了一些國家出現的經濟增速下來了,而食品漲價過快導致通脹水平上升,不得不在保增長和穩物價之間進行艱難平衡的被動局面。隻要農業和就業能穩住,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內略低一點,也不會出大的問題。但農業要長期穩住,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這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有著多重作用、多種貢獻。挖掘農村居民消費潛力,可以更好地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農民是我國最大的消費群體,消費層次與現有的工業產品檔次和產業水平比較契合,通過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可以激活農民潛在的巨大消費需求,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時間和余地。用好農業農村投資空間,可以更好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加快這些方面的建設,既能帶來巨大的新增投資需求,也有助於消化鋼鐵、水泥等過剩產能,還能增加就業機會。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產業鏈條長,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通過推進農業現代化,可以形成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有力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民生改善。

(三)從促進農業長期持續發展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目前我國農業持續發展面臨兩個“天花板”、兩道“緊箍咒”。這些年農業連續增產,提高價格、增加補貼這兩個政策工具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目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高於進口價格,繼續提價遇到“天花板”﹔農業補貼中有的屬於“黃箱”政策范疇,受到世貿組織規則限制,部分補貼繼續增加也遇到“天花板”。農業生產成本還處在上升通道,“地板”在抬升,包括人工、農機作業、土地流轉等費用上漲很快,種子、化肥、農藥等價格也不便宜。除了兩個“天花板”外,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這兩道“緊箍咒”也嚴重束縛農業長遠發展。我們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解決了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確實很了不起,但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生態環境嚴重受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過大、弦繃得越來越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產品,不僅使地越種越薄,還帶來嚴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再加上工業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農村環境問題愈發嚴峻,嚴重危及農業持續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此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耕地不僅數量在減少、質量也在下降,農業生產用水缺口呈擴大之勢,農業資源約束也在日益增強。兩個“天花板”在頂、兩道“緊箍咒”在身,農業靠什麼持續穩定發展?別無他途,隻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個核心任務,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和“新型”這兩個基本要求。要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創新生產經營方式,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集約節約、可持續發展。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差異很大,各地生產力水平不盡相同,農業現代化不能一個模式齊步走,各地要因地制宜、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形成全國多路徑、多形式、多層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

(責編:唐述權、肖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