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發表李克強總理文章(全文)【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高層動態

《求是》雜志發表李克強總理文章(全文)【3】

2015年02月15日19:5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三、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

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是相輔相成的手拉手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沒有新型城鎮化創造條件、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就難以推進。沒有農業現代化提供農產品等保障,新型城鎮化也難以持續。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大戰略、大棋局,這盤棋下好了,不僅可以充分挖掘城鎮化這個最大內需潛力,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強大動力,而且能夠有效增強城鎮化對農業農村輻射帶動能力、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解決好城鄉差距過大等重大結構性問題。我們要努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互促共進。

(一)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到2020年著力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這既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切入點,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安排。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要扎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把進城農民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要深化改革,完善農民自願有償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等辦法,提高農民在城鎮安家落戶的能力。引導約1億農民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要著力加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促進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承接產業轉移,提升人口承載能力。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要精心規劃,落實政策,確保完成。把農村危舊房改造,與中心村、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努力讓更多困難群眾早日安居樂業。

(二)積極推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大量農村人口到城鎮轉移就業和落戶,這本身就是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力帶動,也標志著我們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建設統一規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合理布局、要素平等交換。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更好地發揮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近些年,城市許多工商企業“上山下鄉”,互聯網公司也把業務擴展到農村,給農業農村帶來了現代生產要素、新商業模式和通達的營銷網絡,推動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創新,促進了農產品流通,激活了農村資源配置的“一潭春水”,也為企業發展開拓了空間。對此,要繼續予以引導和支持。

(三)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村全面小康,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雖然連續5年縮小,但目前仍然過大。要通過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兩手”發力,拓展農民就業增收空間。要大力推動農民轉移就業。現在農民工資性收入已超過經營性收入,佔據農民收入的近“半壁江山”。今后農民增收很大程度上還得靠轉移就業。現在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服務業增長很快,成為農民轉移就業最大的“容納器”。在產業邁向中高端過程中,隻要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擴大農民工就業仍大有可為。要積極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現在不少農民工經過在城市的多年打拼,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技能、資金和管理經驗,創業意願強烈。要綜合運用創業投資引導、小額擔保貸款等辦法,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等政策,幫助他們解決融資難題、降低創業成本,帶動更多農民就業。要著力支持以農興業。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打造新的農民收入增長極。

(四)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即使今后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仍將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一要由“單項突進”向“綜合發展”邁進。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簡單理解為“新村庄建設”,“錢多蓋房子,錢少刷房子,沒錢立牌子”。要均衡推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人居環境改善。二要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邁進。新農村建設不能搞“去農村化”、照搬城鎮模式,不能千篇一律、一個模式、一種格調,不然既沒有了農村味道,也丟掉了地域差異、民族特色。要建設類型多樣、特征鮮明、風貌各異、多姿多彩的新農村。要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充分考慮今后農村人口變化趨勢,不要費了好大勁把路修通了、水接上了、房子蓋好了,村裡卻沒人了。三要由“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邁進。既要重視發展經濟,也要加強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以及和諧社會建設,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文明鄉風,推進基層民主管理,使新農村“內外兼修”,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五)加快推進農村扶貧開發。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隻有6年、時間很緊,而扶貧任務很重,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中央和地方財政都要較大幅度增加扶貧投入,同時要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扶貧。繼續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並與精准扶貧結合起來,提高扶貧的有效性、持續性。要高度重視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從根上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級難題。靠什麼克服困難、走向勝利?要靠億萬農民群眾。中國農民是極富創造力的,改革開放以來,家庭承包制是農民冒著風險發起的,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是農民創立的,近年來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也是從農民沖破障礙進城開始的。中國農民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也有著很強的耐性和韌性。為了追求美好生活,他們可以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隻要把億萬農民的積極性調動好、引導好、保護好,就會匯成滾滾洪流,形成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為此,我們要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的制度障礙,放手讓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加強對“三農”工作的組織領導,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也是農村改革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隻爭朝夕的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科學發展步伐。要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和法治思維,逐步把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納入法治軌道。要抓好責任落實,進一步健全“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和食品安全監管、抗災救災行政首長負責制等。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三農”干部隊伍建設,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每個農民平等享有成長進步、“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做好新時期的“三農”工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關系著國家現代化建設戰略全局,承載著億萬農民的光榮與夢想。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奮發有為,扎實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這是李克強同志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責編:唐述權、肖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