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3日16:56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他年輕時褲腳上沾滿泥巴,手上滿是繭子。”
·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演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對於農村改革,我們的態度是“探索、探索、再探索”。
·要先搞清楚究竟是市長提供了就業、給了農民工飯碗,還是農民工通過就業繁榮了城市,然后養活了市長。
·讓農民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好日子。
在內政外交舞台上揮洒自如的李克強總理,其步入社會的第一個身份是“農民”,第一個“職位”是生產隊大隊支書。4年時間,他與農民同吃同住,既要挑石頭、插秧,也要每天給生產隊社員派任務、記工分,“想辦法讓每個人吃飽肚子”。
以此為起點,在隨后的歲月,無論是青年時代的學術研究,還是履任地方后的探索實踐,李克強關注的一大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5000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農民,“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日子”。
在日前一次會議上,李克強對與會各地方、各部門負責人動情地說:“我們多數人都當過農民,吃過農民的飯,即便不是,祖上也應該是農民。我們應該帶著感情為農民工作。”
而在這份厚重的感情之外,李克強更為改善農民生活找到一條“現代”路徑。他強調,縮小城鄉差距,首先要使農民擁有縱向流動和平等發展的機會,這是社會主義國家題中應有之義。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揮好新型城鎮化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他年輕時褲腳上沾滿泥巴,手上滿是繭子
2014年10月出訪意大利期間,李克強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回憶起自己曾經挨餓的經歷。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在中國農村生活多年,親身經歷過吃不飽飯、挨餓的艱難歲月……飢餓留下的印象是永生難忘的。”
1974年,19歲的李克強到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插隊當知青。因組織能力強,他很快脫穎而出,當上大廟大隊的黨支部書記。村民們回憶,當時“黑瘦黑瘦”的李克強,是學生裡干活最好的一個。他與村民們“一起種庄稼、流大汗,手上滿是繭子”。
一位村民對媒體記者回憶,當時李克強總是“搶著干活”,有時候長時間彎著腰插秧,腰疼得實在忍不住,“爬到旁邊的田埂上滾兩下就舒服一點了”。
1973年5月1日,合肥八中高二(六)班在南京中山陵合影留念,后排右二為18歲的李克強。
除了肩挑手扛這樣的苦力活,李克強還負責為大隊所有的社員派任務、記工分。在2014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他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當時自己起早貪黑,恨不得每個勞動力當天干什麼都給定下來,結果到頭來還是吃不飽肚子。后來搞了承包制,放開搞活,農民自己決定干什麼,“幾年時間就解決了溫飽問題”。
4年的知青歲月,讓李克強對“放權”形成最初概念,也孕育了他腳踏大地的民本情懷。在“兩會”期間一次團組討論中,他直接詢問一位基層官員,挂坡地的改造有什麼進展,“拿下60度了嗎?”而在此前一次湖北農村的基層考察中,他冒雪登上一片陡峭的坡地,隨手捏起一把土搓了搓,向承包地的主人感嘆:“這土太薄了,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
有媒體評論說,李克強對農民之所以懷有一份特殊感情,主要源於他年輕時褲腳上沾滿泥巴,手上滿是繭子。
2012年12月29日,李克強在湖北省恩施龍鳳鎮青堡村察看挂坡地種植的艱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