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李克強的“農心”與“農經”【2】--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獨家】李克強的“農心”與“農經”【2】

肖楠

2015年02月03日16:56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演化

  2014年10月30日,李克強回信第一所希望小學師生。他寫道:“貧窮固然可怕,但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更加可怕﹔消除貧困或難短時兌現,可創造公平必須刻不容緩。”

  1990年3月,李克強作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帶考察組來到安徽省金寨縣,選定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的校址。25年來,希望工程已累計募款逾百億元,先后建起18936所希望小學,資助貧寒學子495萬名。

  李克強在信中回憶,當年來這裡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時,正是冬末初春時節,“不曾想到,希望工程第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的凍土裡,破土成長為今天這樣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懷著“讀書改變命運”的朴素想法,李克強在全國農村力推“希望工程學校”。此外,他開始更深入地思考“三農”。在北大攻讀經濟學碩士、博士期間,他的研究方向始終圍繞著破解城鄉差距。

  李克強的碩士論文《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中分析說,10年來,我國農村工業化的興起與發展,使我國走上了獨特的工業化道路,促成國民經濟呈現出嶄新的局面。

  

  李克強的碩士論文(左)、博士論文(右)。

  在博士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李克強開宗明義寫道:“迄今為止,世界上眾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表明,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演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因此,一個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首先必須實行工業化。”

  這是青年時代的李克強,對“讓農民過上現代生活”這一問題的思考,也可看作是他對“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理念的最初雛形。

  用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把“糧倉”變成收益更高的“廚房” 

  近期的一次國務院會議上,李克強談起了自己10多年前國外考察的經歷。當時,他作為河南省負責人前往加拿大考察現代農業。他注意到,對方介紹情況時從不簡單地說“農業”(Agriculture),而是始終堅持用一個完整的詞組“農業產業”(Agriculture Industry,直譯為“農業工業”)。

  “我當時聽著很奇怪,為什麼叫農業工業?但看了一圈后我明白了:他們真的是用工業的思路在發展農業。”李克強回憶起當年的驚訝,“當地一個地區的食品研究所,居然分門別類研究中國的陽春面、手擀面、叉燒包等不同食品對面粉的要求,並把這些信息反饋給農民和種子商,讓他們准確把握市場需求。”

  “我們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這麼眾口難調的口味,8大菜系,完全有條件改變傳統農業思路,用消費導向來發展農業生產,真正把農業做成一個大‘產業’。”

  

  2003年6月,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冒著酷暑深入鶴壁市調查研究。

  從知青時代的“挨餓”經歷,到青年時代的“三農”鑽研,李克強痛感造成農村貧困、農民貧窮和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也痛感農村長期被排斥在工業化進程之外。在履任河南時,他致力於改變傳統的“就農業論農業”的思路。

  由他親自主導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於這種的指導思想,李克強直接提出“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因為賣糧收益低,他主張就地深加工,打造出一系列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把河南這個“糧倉”變成了收益更高的“廚房”。

  這套組合拳,被河南人贊譽為“小麥經濟”。有媒體評論,他給農耕意識根深蒂固的河南帶來一股“工業”新風,為農業第一大省的河南,種下了“工業”種子和“城市”意識。

  

  2003年8月,李克強任河南省委書記時與河南新鄉農民聊天

(責編:潘婧瑤、盛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