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全國耕地質量七至十等面積超1/4 地力相對較差

2014年12月17日11:0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17日電 據國家農業部網站消息,2012年底,農業部組織完成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以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國土數據)為基數,以耕地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為評價單元,從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障礙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狀等方面綜合評價耕地地力,在此基礎上,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了劃分。現將數據公布如下:

一、全國耕地質量總體情況

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3%。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高,基本不存在障礙因素,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4.8%。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具備一定基礎,障礙因素不明顯,是今后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1 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面積比例及主要分布區域

耕地質量

等級

面積

(億畝)

比例

%

主要分布區域

一等地

0.92

5.1

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

二等地

1.43

7.8

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甘新區

三等地

2.63

14.4

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

四等地

3.04

16.7

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

五等地

2.89

15.8

長江中下游區、黃淮海區、東北區、西南區

六等地

2.25

12.3

西南區、長江中下游區、黃淮海區、東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

七等地

1.89

10.3

西南區、長江中下游區、黃淮海區、甘新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

八等地

1.39

7.6

黃土高原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

九等地

1.06

5.8

黃土高原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西南區

十等地

0.76

4.2

黃土高原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淮海區、華南區、長江中下游區

合計

18.26

100.0

——

備注:青藏區耕地面積較小,耕地質量等級主要分布在七至九等,佔青藏區耕地面積的79.1%。

   二、不同區域耕地質量情況

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圖

按照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將我國耕地劃分為東北、內蒙古及長江沿線、黃淮海、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西南、華南、甘新、青藏區等九個區。各區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分述如下:

(一)東北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除朝陽外)三省及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區,總耕地面積3.34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3%。

東北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1.44億畝,主要分布在鬆嫩三江平原農業區,以黑土、草甸土為主,土壤中沒有明顯的障礙因素。評價為四等的耕地面積為0.81億畝,主要分布在鬆嫩三江平原農業區和遼寧平原丘陵農林區,以白漿土、黑鈣土、栗鈣土、棕壤為主,土壤質地粘重,易受旱澇影響。評價為五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87億畝,主要分布在鬆遼平原的輕度沙化與鹽鹼地區以及大小興安嶺的丘陵區,以暗棕壤、白漿土、黑鈣土、黑土、棕壤為主,主要障礙因素包括低溫冷害、水土流失、土壤板結等。評價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積為0.22億畝,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區,以及內蒙古東北高原、鬆遼平原嚴重沙化與鹽鹼化地區,以暗棕壤、栗鈣土、褐土、風沙土、鹽鹼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鹽鹼化及土壤養分貧瘠等。這部分耕地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排水不暢,易受到干旱和洪澇災害的影響。東北區沒有九至十等地。

分享到:
(責編:韓宇(實習生)、唐述權)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