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武漢下發了《關於改進社區治理方式提升管理服務水平的意見》,發布“九大規定”為社區減負。
然而,執行近半年,社區居委會依舊喊“累”:“萬能章”現象仍存,資料整理負擔重……社區減負路為何這麼難?
手機掉廁所 錢被狗咬了
社區“萬能章”不堪其多
“手機掉到廁所了,我的是合約機,營業廳說補卡要社區開個証明。”“我麼樣曉得你手機掉廁所了咧?”
不久前,記者來到大智街泰寧社區,正好聽到這段對話。社區主任趙大姐說,類似的對話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趙大姐指著一張《個體工商戶開業登記申請書》的表格說:“你看這張表,連社區蓋章的位置都沒有,居民非要蓋。說如果社區不蓋章,工商局就不辦理工商執照。”“社區章子蓋了,就得負法律責任。我們社區一年得蓋出近200個章子。這裡面萬一哪一個章子蓋出麻煩,你說,我們小小的社區干部哪擔待得起?!”趙主任說。
被出証明、蓋公章之事所困擾的,不隻泰寧社區一家。昨日,記者在武昌區蔡家嘴社區了解到,該社區每天要蓋20多個章,除了房產、居住、醫保等常規的証明以外,還有各種無厘頭的章子,比如錢被狗咬了等等。
多位社區主任向記者坦言:許多証明不了的事兒,為了方便居民,隻好寫個“茲証明某某是本社區居民”。“奇怪的是,這也能通過一些部門的審查。”泰寧社區趙主任直言:“既然這些單位對証明內容無所謂,何必要為難居民?”
成為職能部門的辦事機構
九項減負規定難執行
今年2月25日,武漢發布了《關於改進社區治理方式提升管理服務水平的意見》,其中專門有九項規定為社區減負,包括取消市、區、街面向社區開展的達標評比活動﹔街道對社區工作的檢查每月不超過3次﹔精簡社區參加的各類會議﹔規范社區公章使用管理等。
對於九項減負規定,受訪社區普遍表示“執行難”。
水果湖街機安社區書記袁學剛告訴記者:“街道的會確實明顯少了,但許多檢查、材料准備等,仍讓社區忙不停。”袁學剛最頭疼的是“經濟普查”,他抱怨說:“從元月份到今年的5月份,前前后后開了20多個會,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結束。”
徐東路社區群干透露,如今社區整理資料任務依舊繁重,如最近在整理的創建和諧社區、創建綠色社區、愛國衛生工作記錄等。“每個月至少都要打印200到300張紙的資料,最忙的時候要打印500張。”
社區的負擔來自哪裡?“社區現在就是政府職能部門的辦事機構,經濟普查、創衛、小餐飲小作坊登記……一個個突擊性任務接二連三。”大智街街道辦事處人士說。據民政局不完全統計,去年社區共承擔了35個部門、166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需要建紙質台賬205本,接受147項工作考核。
十年來社區負擔越減越重
細則將列“正面清單”
記者查閱得知,早在2005年,武漢市就曾發出《關於切實減輕社區組織工作負擔的通知》,為“小巷總理”(社區干部)減負。
該《通知》界定,社區組織隻需承擔民事糾紛調解、居務公開、社區服務站等八項職能。然而,10年過去了,社區負擔卻越減越重。
這到底是為什麼?武漢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孫國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其根源還是在行政架構體制不完善。“社區究竟是自治組織,還是政府派出機構?全國都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
孫國武說,如果要徹底解決這一難題,恐怕需要修改相關法律,改變政府一級級管理的行政架構。
去年,武漢市委市政府調研了6個月,形成調研報告,並於今年初出台“減負九大規定”。“這九項規定條條都很有針對性,關鍵在於執行。”孫國武說,目前,民政局已經起草了《落實社區減負九項規定實施細則》,正在向各區和部門征求意見。“《細則》會列出社區職能的“正面清單”,例如公章,隻能用於哪些范圍等等。清單之外的,原則上一律不得要求社區蓋章。”(楚天金報記者 鄔紅波 實習生 陳虹伊)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