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考察人民日報浙江記者站 |
編者按:
在創刊66周年到來之際,“學習有方”欄目推出特輯《習總書記和<人民日報>的那些事兒》,梳理習近平總書記與《人民日報》的故事。
1966年2月7日頭版刊登《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13歲上初中的習近平,聽老師念這篇通訊時“泣不成聲”
1966年2月7日 頭版頭條刊登《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1966年,習近平13歲,上初中一年級。談起這段往事,習近平動情地說:“1966年2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正上初一,政治課張老師念了這篇通訊,我們當時幾次都泣不成聲……”
1974年1月8日四版刊登四川省發展沼氣的成功經驗
習近平看了“很興奮”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報》四版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報》四版,刊登了《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 四川省許多社隊採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氣》、《“煮飯不燒柴和炭 點燈不用油和電”——四川省中江縣龍台公社第五大隊利用沼氣的調查》兩篇文章,時任陝西省延安市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看到這兩則新聞后“很興奮”。
據習近平回憶,這是他第一次知道沼氣這種東西,要解決梁家河村缺煤少柴的問題就得發展沼氣。習近平找到北京支延干部張之森,談了想在梁家河試驗沼氣的想法。時任延川縣委書記申昜主持縣委常委會研究后,決定派習近平等6人前往四川學習。1974年7月,習近平帶領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氣池產氣點火,這也是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這項經驗后來在延川全縣推廣,解決了農民做飯、照明和施肥問題。直至今日,梁家河仍有村民在使用沼氣。
1984年6月17日第二版《正定翻身記》
習近平首次作為被報道的對象出現在人民日報
1984年6月17日第二版刊登《正定翻身記》
1984年6月17日第二版刊登的《正定翻身記》,是習近平首次作為被報道的對象出現在《人民日報》。這篇文章介紹七十年代初,河北省正定縣曾以我國北方糧食高產縣而名噪一時。從那時起,它被“逼上糧山”,沉重的包袱背了十幾年,結果成了聞名全國的高產窮縣。最近,記者訪問這裡,強烈地感到:高產窮縣已成歷史,商品生產正推動全縣城鄉大踏步向高產富縣邁進。縣委書記習近平高興地對記者說:“依托城市,引進智力,加速‘兩個轉化’的新戰略,使我們扭轉了多年的被動局面,也給正定帶來了新的起飛。”
1984年12月7日第四版《中青年干部要“尊老”》
習近平首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
人民日報1984年12月7日第四版刊登習近平署名評論《中青年干部要“尊老”》
習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是在1984年12月7日的第四版,題目是《中青年干部要“尊老”》。這篇評論分析了在當時機構改革一大批老干部主動退居二、三線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的問題。
習近平在文中指出:在我們干部隊伍內部,實現新老交替不是個人或對立集團之間的權力轉移,不是什麼權勢之爭,而是為著同一個目標、同一個事業。因此,新老干部的交接班必須是既合作又交替。這裡,“尊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替的基礎。
記者注意到,寫這篇文章時,習近平時年31歲,剛履新河北正定縣委書記一年。此文真實記錄了習近平作為一名剛剛走上領導干部隊伍不久的年輕同志的心聲。對今天的年輕領導干部們仍然具有積極的學習借鑒意義。
《人民日報》刊載的習近平署名文章共計16篇
任職中央之前發表14篇
2001年6月14 第9版發表題為《“有限”管理與“無限”服務》的短評
習近平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第二篇文章,在九年后的1993年3月29日《人民日報》第五版。時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發表了題為《深化改革 促進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一文,可見深化改革的思想在那時已在習近平的腦海中已深根發芽。習近平在文中提出要“打破常規,敢於邁大步”的思想。他指出,沿海開放地區要加快發展,就必須深化改革。從全面推進改革的深化,轉變政府職能,著力於提高宏觀調控和管理能力,努力創造安定團結、社會穩定的政治局面三方面做好工作。
人民網記者檢索數據庫發現,《人民日報》刊載的習近平署名文章共計16篇。記者注意到,習近平在任職中央之前發表了14篇。在這14篇文章中,除了第一篇評論之外,在2001年6月14日第九版發表了題為《“有限”管理與“無限”服務》的短評。習近平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期間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職研究生班學習。
文中指出,“‘有限’管理與‘無限’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政府提出的必然要求。但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由於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清,出現了政府職能"越位"和"缺位"的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中國政府經歷了一個不斷改革的過程,管理理念從“行政主導”逐步轉變為“有限政府”。2001年,習近平就提出“有限”管理理念,說明他很早就關注到西方最新的政府管理理論並進行了深入思考,在當時中國具有超前意識。
1990年7月9日 頭版刊登《人民呼喚焦裕祿》
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讀后洒淚如雨
1990年7月9日 頭版刊登《人民呼喚焦裕祿》
1990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讀了《人民日報》頭版的《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洒淚如雨,連夜填寫了《念奴嬌》一詞。這首詞發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報》上,詞中寫道“……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1992年4月8日 第7版刊登海外記事征文《啊,鼓嶺!》
習近平邀請此文作者一起訪問福州鼓嶺 2012年訪美時再次提起此文
1992.04.08 第7版刊登海外記事征文《啊,鼓嶺!》
1992年,《人民日報》舉辦“海外記事”征文比賽。旅居美國的鐘翰先生將他在美國認識的加德納太太向他講述的丈夫與中國的故事寫成了《啊,鼓嶺!》一文。
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看到此文后,當即通過時任市委辦公廳主任陳倫找到鐘先生,並邀請鐘先生和加德納太太一起訪問福州鼓嶺。作客鼓嶺,加德納太太實現了丈夫生前的夙願,度過了一段難忘時光。她、鐘先生還分別和習近平互贈了紀念品。鐘先生送給習近平的是一對銀匙,習近平回贈他一幅漆板畫。在鐘先生家書房牆上還挂著當時互贈紀念品的珍貴照片。
2012年2月15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美國時,在華盛頓一次演講中再次提到這篇文章。習近平說,1992年春天,我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工作時,從報紙上看到一篇《啊!鼓嶺》的文章,講述了一對美國夫婦對中國一個叫“鼓嶺”的地方充滿眷念與向往,渴望故地重游而未能如願的故事。丈夫密爾頓·加德納生前是美國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他1901年隨父母來到中國,在福州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福州的鼓嶺給他留下了特別難忘的印象。1911年他們全家遷回美國加州。在此后的幾十年裡,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再回到兒時的中國故園看一看。令人惋惜的是,加德納直到去世也未能如願。臨終前,他仍不斷念叨著“Kuling,Kuling”。加德納夫人雖然不知丈夫所說的“Kuling”在什麼地方,但為了實現丈夫魂牽夢縈了一生的心願,她多次到中國尋訪,最終都無果而返。后來,她在一位中國留美學生的幫助下,終於查明加德納所說的地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嶺。放下報紙,我立即通過有關部門與加德納夫人取得聯系,專門邀請她訪問鼓嶺。1992年8月,我和加德納夫人見了面,並安排她去看了丈夫在世時曾念念不忘的鼓嶺。那天鼓嶺有9位年屆90高齡的加德納兒時的玩伴,同加德納夫人圍坐在一起暢談往事,令她欣喜不已。加德納夫人激動地說,丈夫的遺願終於實現了,美麗的鼓嶺和熱情的中國人民使我更加理解了加德納為什麼那樣深深地眷戀著中國。她表示要把這份情誼永遠傳承下去。
2002年12月24日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考察人民日報浙江記者站
|
從左起:時任浙江省委書記、代省長習近平, 時任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敏爾,時任人民日報浙江記者站站長鮑洪俊。 |
2002年12月2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代省長習近平來到人民日報浙江記者站考察並看望浙江站全體工作人員。習近平充分肯定了人民日報浙江記者站報道浙江、宣傳浙江的成績。
2014年1月18日副刊刊登楹聯大賽獲獎作品《馬躍千程逐夢飛》
習近平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時選念 周末副刊版總書記也不錯過
2014年1月18日《人民日報》8版副刊“大地”版面
2014年1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黨外人士代表歡聚一堂,共迎新春。習近平在講話時說,再過幾天,就是農歷馬年春節了。我念兩幅報紙上刊登的春聯送給大家,一副是“駿馬追風揚氣魄,寒梅傲雪見精神”,另一副是“昂首揚鬃,駿馬舞東風,追求夢想﹔斗寒傲雪,紅梅開大地,實現復興”。
習近平所念的這兩幅春聯是1月18日(周六)《人民日報》八版副刊“大地”刊發的中華梅州“客天下杯”楹聯大獎賽部分獲獎作品, 作者為美籍華人和退休工人。可見習近平閱讀《人民日報》之細致,連周末的副刊版也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