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耕台
明清時期每年仲春亥日在先農壇舉行耤田禮
遵循“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的古訓,明太祖朱元璋登皇位第二年,即於南京建先農壇並行耕耤禮。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沿襲了祭祀先農和行耤田禮的做法,將皇帝親耕的地點改在了北京先農壇。
北京先農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山川壇”。嘉靖十年(1531年)於內壇牆南部建天神壇、地祗壇,形成先農壇現今的格局。明萬歷四年(1576年)改山川壇之名為先農壇,設置先農壇祠祭署,鑄先農壇祠祭署印。清代,先農壇之名沿用,並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行了大規模改建。祭祀先農神的壇台先農神壇,即是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壇為方形,一層,南向。磚石結構,每邊長約15米,高1.5米,四出陛,八級。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或親臨或遣官在此祭拜先農,隨后到“一畝三分”的耤田中行耤田禮,扶犁親耕。
如今,先農壇裡的“一畝三分地”早已不見了五谷生長,已成為育才學校的操場,但尚留有皇帝行耤田禮的兩處遺跡:一個是先農神壇,一個是觀耕台。
先農神壇壇台為一方形大台:“石包磚砌,方廣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如今,其灰白相間的石磚雖已斑斑駁駁,但仍不失大氣古朴。比起簡潔滄桑的先農神壇,觀耕台似乎多了些華麗。觀耕台18米見方,坐北朝南,高1.9米,東、南、西三出台階各為9級,台階踏步由漢白玉條石砌成,觀耕台的四周還裝飾有色彩斑斕的琉璃瓦。
“躬耕勸農”耤田禮程序繁復庄嚴
明清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重農祭農活動發展的頂峰時期,祭祀親耕制度周密詳備,整個儀式隆重有序。從先農壇所保存的清雍正帝先農壇親祭圖和親耕圖及有關典籍上,可以看到其過程極其庄嚴繁復。
每年仲春亥之日前一個月,就要由禮部報請耕耤日及從耕三公九卿官員名單,由鴻臚寺在先農壇耤田兩側立好典禮儀式及從耕官員的位置標識牌。耕耤前二日,皇帝開始齋戒,三公九卿以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一應人等皆在家齋戒二日。耕耤前一日,皇帝在紫禁城中和殿閱視祭奠祝文、耕耤谷種及農具后,由太常寺官和順天府尹在儀仗樂隊護衛下送至先農壇,分別安放在神庫和耕耤所。耕耤之日,清晨,皇帝著禮服乘龍輦出紫禁城,午門鳴鐘。
皇帝到達先農壇后先去具服殿盥手,然后至西側先農神壇祭拜先農。祭拜之后,皇帝到具服殿更換龍袍准備親耕。禮部司官三揮紅旗,禮部尚書跪奏皇帝出具服殿,戶部尚書跪進耒,順天府尹跪進鞭。然后,皇上右手執耒,左手執鞭,耆老二人牽耕牛,鴻臚寺官宣布儀式開始,皇帝步入“一畝三分地”親耕。緊跟在皇帝身后的順天府尹手捧青箱,戶部侍郎握種播撒,種下稻、黍、谷、麥、豆等五谷雜糧。
皇帝三推三返完成耕耤禮后,戶部尚書與順天府尹跪受耒、鞭,分別放置犁亭、鞭亭。皇帝登觀耕台,從耕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鞭,行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禮。當禮部尚書奏報“耕耤禮成”時,樂隊奏導迎樂《祐平章》,皇帝方可起駕離開先農壇……
嘉慶皇帝秉耒執鞭時耕牛“抗旨”罷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對於祭祀先農和耕耤禮,歷代皇帝都不敢怠慢。清雍正四年(1726年),曾頒旨全國省府州縣廳設先農壇行耕耤禮。為了保障親耕典禮的順利進行,清雍正以后,皇帝還要先到現在中南海的豐澤園“演耕地”裡演練一番。即使這樣,一次在嘉慶皇帝親耕的過程中,還出現了耕牛發起牛脾氣,死活不肯耕地的“意外”。
據《清實錄》記載:嘉慶二十年(1815年)三月,嘉慶皇帝來到先農壇,按照古制祭祀先農並准備躬耕。這天伴駕的有睿親王端恩、克勤郡王尚格、慶郡王永璘、禮部尚書穆克登額、吏部侍郎佛住、刑部右侍郎熙昌等人。在一畝三分地上,順天府為皇上和大臣們准備的耕犁、牛鞭、耕牛、谷種等已經擺放就緒。這時,歌詠禾詞聲氣,鼓樂齊鳴,皇上穿著龍袍一手扶耒,一手拿起趕牛鞭,驅牛親耕。沒想到,那幾頭拉鏵犁的牛竟敢“抗旨”,不論皇上怎樣驅趕硬是一動不動。御前侍衛十余人挾裹著牛,連拉帶拽,才協助皇上勉強完成三推。輪到三公九卿從耕時,耕牛仍是不聽使喚,要麼紋絲不動,要麼四處亂竄,把三公九卿折騰得狼狽不堪……嘉慶皇帝龍顏大怒,當天就下令將負責調教耕牛的大興縣和宛平縣的知縣沈守恆與張洽 “先行革去頂戴交部嚴加議處”,順天府尹專轄人員費錫章、兼管劉鐶之及有關官員,也全部“交部嚴加議處,所有此次一切例賞,概行停給”。武石陸
(來源:北京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