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農壇古建筑復原鳥瞰圖
關於耤田,有據可查的記載出現在商代,周代時出現了較為明確的制度描述。“耤”通“藉”,《史記》中又作“籍田”,《漢書》、《舊唐書》等作“藉田”,明清以后多寫作“耤田”。《說文解字》對“耤”字的解釋是:“帝籍千畝,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耤。”耤田在井田制度下又稱“公田”。《周禮》注曰:“古之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蓋其義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廟親致其孝也,二曰以訓於百姓在勤,勤則不匱也,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穡之艱難無逸也。”
天子扶犁親耕的耤田禮始於漢代
天子扶犁親耕的禮儀,在古代被稱為耤田禮或耕耤禮。最早有確切紀年的皇帝耕耤禮是漢代,漢文帝即位之初,賈誼上《積貯疏》,言積貯為“天下之大命”,“於是上感誼言,始開藉田,躬耕以勸百姓”。並於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正月丁亥下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
由於天子親耕的目的更在於其“勸農”的示范意義,所以扶犁親耕前還有一套禮儀,首先是祭先農。先農是古代傳說中最先教民耕種的農神,遠古稱帝社、王社,也叫神農,或謂后稷,漢代始稱先農。據《漢儀》記載:“春時東耕於藉田,引詩先農,則神農也。”《五經要議》也有“壇於田,以祀先農”的文字。
最早將親耕與祭先農同時作為“耕耤禮”記述的是《漢舊儀》:“春始東耕於藉田,官祀先農。先農即神農炎帝也。祠以一太牢,百官皆從,大賜三輔二百裡孝悌、力田、三老帛。種百谷萬斛,為立藉田倉,置令、丞。谷皆以給祭天地、宗廟、?神之祀,以為粢盛。”關於天子耤田禮的時間和程序,《后漢書》也有非常具體的描述:“正月始耕。晝漏上水初納,執事告祠先農,以享。耕時,有司請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種各耰訖,有司告事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