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開:二、微博直播庭審與反謠
另一大舉措則是走出司法自留地,在公共輿論的領地主動進行陣地戰和運動戰。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入駐新浪微博,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官方微博,全國31個省級法院微博同時上線,聚成“全國法院微博發布廳”。新浪報告披露,目前來自司法機關、公安機關、檢查機關等的政法微博總數達到2.5萬,成為政務微博的重要生力軍。
其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8月22日至26日間濟南中院微博直播薄熙來受賄、貪污、濫用職權案的全過程。這一史無前例的舉動不僅引發了海內外巨大的關注,也獲得了公眾和時評家意想不到的好評。9月22日薄熙來案一審判決后,有報章評論說:
“在長達五天的時間裡,社會公眾密切關注、細心閱讀庭審實錄,甚至制成文本以備詳細研讀。控辯雙方進行的極為充分的質証,讓公眾詳細了解了薄熙來涉嫌受賄、貪污、濫用職權犯罪的事實、証據及其鏈條。在這堂法治的公開課上,從每一項罪名的提出,到証據的呈現﹔從重要証人的出庭,到被告人、辯護人等的質詢,不僅體現了法律意義上的程序正義、實體正義,也使公眾完成了對薄熙來其罪其罰的理解與思考。……這種公開與公正,正是令公眾信服的基礎,也是得到社會各界廣泛支持擁護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針對網絡傳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配合全國公安機關的打擊行動出台了《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等犯罪定罪量刑標准。與此同時,一批利用互聯網制造傳播謠言、敲詐勒索的公關公司被查處,多個“網絡大謠”被治罪。有評論認為,在排除輿論對司法的干擾、特別是人為干擾上,此舉意義重大。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