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簠:國內首現簠上挂鈴鐺
在12月28日的發掘中,一大一小兩件青銅簠成為國內目前出土的年代最為久遠的青銅簠,以前出土的大多年代在西周中晚期之后,此次出土的已初步判斷為商末周初時期。而大青銅簠側壁系著鈴鐺,也是國內目前出土的首件帶有鈴鐺的青銅簠。
青銅簠 新華社記者 馮國攝
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院陳列研究室主任任雪莉介紹說,雖然系鈴鐺的青銅器較為常見,但系鈴鐺的青銅簠卻非常罕見。盡管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銅簠與之體形較為接近,但故宮的並沒有附耳和鈴鐺。這件系鈴鐺的青銅簠考古研究價值非常高,可以以此對故宮的青銅簠作出具有實物價值的判定和推測。
四足小方鼎:銘文顯示主人姓名
在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中,一件體量不大的四足小方鼎也十分引人注目。在這個小方鼎的內壁上,赫然刻有銘文。銘文從左至右豎排有“乍韋亞乙尊”字樣。考古人員解釋說,銘文第一個字“乍”通“作”,“韋亞乙”是這件鼎的主人,而“尊”是對器物的泛稱。據此推測,這件方鼎是位名叫“韋亞乙”的人或族制作的尊。但鼎的主人和墓主是否系同一個人,目前還無法確認。
此外,在出土的方座簋、青銅罍、分體甑(z?ng蒸食用具)等珍貴文物中,青銅分體甑非常罕見,與以往甑、鬲組合的青銅甗形式有別,目前隻有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過一件。
墓主人或為周朝友邦之君
針對石鼓山墓地12個墓葬多出高領袋足鬲的特點,王佔奎推斷,墓葬主人可能是姜姓人,且是周王朝的“友邦之君”。王佔奎說,考古不能簡單地僅看單個文物的價值,而應從整個墓地所傳遞的歷史文化信息來考量。以高領袋足鬲為主要陪葬品的墓葬群,說明墓主人是寶雞的土著人,有利於其身份是姜姓人的說法成立,高領袋足鬲是商周時期流行於關中西部的一種極富特征的陶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