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矛盾心態:恨貪官卻又想“當官發財”【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社會矛盾心態:恨貪官卻又想“當官發財”【3】

2013年08月12日08:30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聚焦社會矛盾心態種種:恨貪官卻又想“當官發財”

  傳統社會心理對社會矛盾心態有哪些影響

  主持人:我國傳統社會心理對社會矛盾心態有哪些影響?它與轉型期產生的市場經濟文化之間的矛盾表現在哪裡?

  李建華(中南大學教授):我認為,傳統社會心理與當前的市場經濟文化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前矛盾心態的存在,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社會心理動力層面上的功利心理與道義心理的矛盾。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人的一切市場行為都是由利益來驅動的。這就要求市場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是謀利而不是取義。但是這種重利心理與傳統社會心理中一向信奉的“重義輕利”的價值是相沖突的。這是否就能邏輯地導出唯利是圖的合理性?是否意味著隻有追求物質利益才是高尚的?是否意味著“一切向錢看”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這些問題困擾著當代中國人,中國人處在義利沖突的二難之中。

  第二,社會心理價值層面上的國家本位心理與法人本位心理的矛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首要環節就是要培養和完善市場主體。但是,在國人的傳統社會心理中,信奉的是共性至上的國家利益,集體和個人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國家整體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調法人實體與政府之間割斷“臍帶關系”,必須眼睛向下、盯住市場,注重自身的發展。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但在現實生活中確也產生了本位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打著法人旗號的個人主義等消極社會心理。

  第三,社會心理預期層面上的平均主義心理與能者先富的矛盾。求富樂富是人的本性之一。我們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正是基於謀求富裕的明智之舉。但是,這種能者先富的市場心理同傳統社會心理中的平均主義是相矛盾的。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宣言,不僅導出了一種經濟觀,而且也導致了一種扼殺創造性的,依賴、懶惰、嫉妒的道德觀。這種平均主義隻講結果的均等,不講機會的均等,結果是“大鍋飯,養懶漢”。所以,對能者先富的社會心理認同是對絕對平均主義的理性否定。

  第四,社會心理互動層面上的“東方式嫉妒”與公平競爭心理的矛盾。隻要有市場經濟,價值規律就起作用,競爭就不可避免。但是,中國人長期奉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的古訓,滿足於消極無為,中庸處世。這樣一種文化心態必然表現為“看不慣冒尖的,容不了有錢的”等東方式嫉妒心理。當你比我強時,不是通過我要強過你來達到心理滿足,而是以拼命拉得和我一樣平為快樂,這正是中國人內耗的社會心理根源。在這樣一種社會心理互動中,隻能引發猜忌、相互拆台等社會病,導致社會的普遍平庸。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就是為能者、強者提供實現自我的契機,這顯然與害怕別人比自己強的東方式嫉妒心理相沖突。

  心理的轉型需調適,更需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主持人:矛盾心態的產生,有社會發展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要擺脫這種心態,需從哪些方面努力?

  李偉民:社會的轉型必然帶來社會心理的矛盾,而社會心理矛盾的加劇則會導致社會控制的失序乃至無效,成為社會動蕩不安的激發因素,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高度重視社會心態建設。對於社會轉型中人的心理的變遷轉型所出現的問題,根本還是在於社會變革與轉型的良好進行,缺少了這點,什麼樣的靈丹妙藥都隻能是自我安慰,甚至適得其反成為毒藥。而關鍵所在則是給出希望和方向,消解迷茫與困惑,引導行為的選擇,糾正偏差和錯失。總之,心理的轉型更多地應該是一種調適,而不應該是一場革命。

  處在轉型時期,人們舊的是非觀念已經打破,而新的是非觀還沒有建立起來,對是非的判斷標准還不明確,出現了諸多社會矛盾心態,不知道用什麼標准來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以至於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在是與非、善與惡面前,容易判斷失誤,做出錯誤的選擇。人們生活在社會上,如果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做事就失去了方向,甚至會喪失正義感和責任感。是非顛倒的環境下,善良很難受到保護,公平也難以實現。促使人們的心理轉型,消除當前的矛盾心態,首先是要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是非分明,應該是我們做人的底線,做事的原則,也是每個社會成員的責任。當是非分明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的時候,社會公平才可能實現。

  宋惠昌:人民群眾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根本動力。群眾本身出現的問題,諸如由社會不公正而形成的不和諧社會心理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要靠群眾自己去解決。“不公則怒”、“不平則鳴”,這是正常的人性使然。相反地,群眾一旦獲得了實際上的公平、正義,那麼,他們就會積極創造和諧的社會心理環境,而這正是順利進行改革開放的一個必要的社會條件。

  李建華:由不滿到失望,由失望到逆反,由逆反到偏見,這是一根社會變態心理的可怕鏈條,或者說是一種逐漸升級的社會心理病症。從社會心理失調狀況看,社會偏見是一級失調,需採用“急診法”,盡快調整﹔逆反心理是二級失調,需採用“矯正法”,恢復人們的正常思維﹔失望心理是三級失調,需採用“預防法”,使民眾對社會發展充滿希望。三級調適方法隻能是基本思路,要真正“理順人心”,從根本上有待於社會矛盾沖突的妥善解決,有待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心理四維要素的綜合變革,有待於高層次上心與物、道與義的平衡。

  消除矛盾心態,不宜單純靠道德理想

  主持人:要消除這些矛盾心態,從制度層面上我們需要做哪些努力?

  成伯清:消除這種狀態,關鍵在制度設計:根據實際的行為邏輯來制定規則,而非單純從道德理想出發。當然,崇高的道德非常重要,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但如果在隻需要或者隻能夠守住底線的地方偏偏高蹈起來,結果就難免流於虛偽。

  宋惠昌:關於制度層面的建設,應著力構建社會情緒疏導機制,為促進社會心態良性發展創造環境。具體來說,可從三個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從而走出社會性的二難困境。

  首先,拓寬暢通利益表達渠道。在完善現有合法的利益表達渠道基礎上,還可以在現有體制的張力內開辟新的、合法的表達渠道,從而讓不同階層的群體參與到政治過程中來。另外,面對紛繁復雜的利益矛盾,個體利益訴求有其分散性、局部性和不可控性,個人作為表達主體的利益表達形式一般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而工會、婦聯、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往往代表特定人群的利益訴求,它們在實現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方面起著橋梁和中介作用。因而,還要建立健全相關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其在利益訴求表達和權益維護方面的作用。

分享到:
(責編:王澤、段欣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