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

2013年08月04日21:43    來源:中國政府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

  國務院關於印發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

  國發〔2013〕2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

  船舶工業是為海洋運輸、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綜合性產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新增造船訂單嚴重不足,新船成交價格不斷走低,產能過剩矛盾加劇,我國船舶工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按照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工作要求,為保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面臨形勢

  (一)主要成就。新世紀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船舶工業抓住難得的市場機遇,進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取得顯著成就。2006年,國務院批准《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06-2015年)》,明確了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全面啟動環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地區等三大造船基地建設。2009年,國務院印發《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船舶工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我國船舶工業在極其不利的市場形勢下,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佔世界市場比重顯著提高﹔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主流船型形成品牌,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制造取得新進展,船用配套能力不斷增強﹔產業布局得到優化,城市船廠搬遷有序推進,三大造船基地形成規模,發展質量明顯改善。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造船大國之一。

  (二)挑戰和機遇。受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國際船舶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手持訂單持續減少,產業發展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國際航運和造船新規范、新公約、新標准密集出台,船舶產品節能、安全、環保要求不斷升級﹔需求結構加快調整,節能環保船舶、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等高端產品逐漸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世界船舶工業已經進入了新一輪深刻調整期,圍繞技術、產品、市場的全方位競爭日趨激烈。同時,我國船舶工業創新能力不強、高端產品薄弱、配套產業滯后等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產能過剩矛盾加劇,“十二五”后三年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迫切。但也應該看到,我國已經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造船基礎設施,上下游產業齊全,勞動力資源充裕,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比較優勢依然突出。必須抓住機遇,採取有力措施,深入推進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質量效益,為建成造船強國、實施海洋戰略積蓄力量和創造條件。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加快轉變船舶工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適應國際船舶技術和產品發展新趨勢,著力改善需求結構,實施創新驅動,推動技術和產品結構升級﹔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著力推進兼並重組和轉型轉產,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和產能結構﹔積極應對國際船舶市場變化,著力加強企業管理和行業服務,穩定和鞏固國際市場,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為實現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強化需求引導,調整產品結構。發展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綠色環保船舶、專用特種船舶、高技術船舶,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提高船用設備配套能力,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推動船舶產品結構升級。

  實施創新驅動,提高競爭能力。推進技術創新,全面滿足國際新規范、新公約、新標准要求,提高船舶設計制造水平,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穩定國際市場份額。實施海外投資和產業重組,開展全球產業布局,積極拓展對外發展新空間。

  控制新增產能,優化產能結構。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利用骨干企業現有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裝備基礎設施能力,推進大型企業重組和調整,整合優勢產能﹔調整業務結構,鼓勵中小企業轉型轉產,淘汰落后產能。

  完善政策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順應世界船舶工業深刻調整新形勢,完善船舶工業轉型發展的政策體系﹔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強企業管理,改善行業服務,不斷增強船舶工業自身發展活力。

  (三)發展目標。

  ——產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十二五”后三年,國內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國際市場份額得到鞏固,骨干企業生產經營穩定,船舶工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創新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新建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全面滿足國際新規范、新公約、新標准的要求,船用設備裝船率進一步提高。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主要產品國際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25%和20%以上。

  ——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產業布局調整優化,建成環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三大世界級造船和海洋工程裝備基地。骨干企業建立現代造船模式,造船效率達到15工時/修正總噸,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0%,平均鋼材一次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海洋開發裝備明顯改善。運輸船隊結構得到優化,漁業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科學考察、資源調查等裝備配置得到加強,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裝備滿足國內需求,郵輪游艇產品適應海洋旅游產業發展需要。

  ——海洋保障能力顯著提升。行政執法船舶配置大幅提升,調配使用效率明顯提高,適應海上維權執法需要﹔救助、打撈船舶升級換代,航海保障能力及海上綜合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

  ——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進展。產能盲目擴張勢頭得到遏制,產能總量不增加﹔企業兼並重組穩步推進,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一批大型造船基礎設施得到整合,產業布局更加合理﹔一批中小企業轉型轉產,落后產能退出市場。

分享到:
(責編:潘旭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