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開辟中歐城鎮化合作美好前景
——記國家行政學院“中歐城鎮化領導力培訓項目”啟動研討會
2013年7月18日,國家行政學院港澳培訓中心。
作為落實2012年5月中歐雙方領導人在布魯塞爾共同簽署的《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共同宣言》和同年9月20日共同發布的《第15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新聞公報》達成的共識,“中歐城鎮化領導力培訓項目”在此間正式啟動並舉行研討會。
來自歐盟委員會、歐盟成員國城市管理者與專家和此項目的中方牽頭單位中國國家行政學院,以及來自全國行政學院系統的專家學者約80人聚集一堂,共同見証了這一重要時刻並展開深層次對話。
歐盟委員會能源總司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歐方協調人佩德羅先生與中國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副主任董青女士以熱情洋溢的開場白拉開了啟動研討會的序幕。
研討會上,中歐雙方專家共同探討中歐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和經驗,挑戰和機遇,合作與前景,並圍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鎮化發展戰略與政策、城鎮化空間布局”、“城市規劃與城市管理”等重要議題,充分交流思想、分享經驗教訓、達成合作共識。
中歐城鎮化合作具有廣闊的前景
中國正在推進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為世人矚目。新型城鎮化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一個大戰略、大問題,不僅正在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最強大、最持久的內生動力,為國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也是中國拓展與世界各國合作的新的平台。
歐盟委員會能源總司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總協調人佩德羅先生就此在會上首先指出,“正是基於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和歐盟雙方領導人富有的前瞻性、戰略性遠見”。他說,中歐城鎮化合作之所以能結成伙伴關系,正是雙方看到了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以及3/4人口已經生活在城市及周邊地區的歐盟在城市化進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雙方在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中具有共同利益和長期經濟戰略,同時也都面臨著進一步優化城鎮化布局、節約能源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等諸方面的挑戰。
因此,將歐盟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推介到中國,有助於中國推動高質量的城鎮化,也為雙方在能源、環保、基建、人才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機會。佩德羅說,這就需要雙方在各層面建立正規的、非正規的交流機制,通過建立“知識社區”以分享經驗教訓,並因地制宜,從而加深雙方對城鎮化的理解,促進城市化的主流化,促進相關領域的合作,以實現互利共贏。
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副主任董青積極回應佩德羅的觀點,指出此次中歐領導力培訓項目啟動研討會正是這一良好合作的開始和搭建的重要平台,也必將為實現雙方的共同願景、加快人才培訓、深化伙伴關系發揮積極作用。
認清城鎮化本質和內涵至關重要
但中國的新型城鎮化究竟是什麼?與歐盟已經成熟的城市化進程有哪些差異?參會的中歐雙方專家十分關注。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教授用“六個一”高度概括了他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理解,即“一個新的核心”,它突出以人為本,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一個新的理念”,要能實現包容性增長,逐步消彌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一個新的方式”,需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城市化整個進程﹔“一個新的路徑”,就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並舉相互促進﹔“一個新的制度設計”,即是將改革和制度建設貫穿於城鎮化始終﹔“一個新的格局”,就是能將主體功能區和區域布局與城市規劃建設緊密結合。
因此,他指出,在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2%以上水平基礎上開始的這輪新型城鎮化,一定是一個強調發展質量的,以人為中心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新型城鎮化。這既需要借鑒歐盟好的經驗,也要認清中國自己發展的階段和歷史方位。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薄貴利教授則從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視角對“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進行了解讀,他用我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佔比對比與發達國家同階段的差距,將中國現階段城鎮化面臨的現實困境描述的更加具體和實在。他指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要提高現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努力實現城鄉全覆蓋,更是要逐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之間、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的三大差距。他給與會者算了一筆帳,按照人均GDP在3000至6000美元間三項基本公共服務政府財政支出佔比的國際標准,我國2010年還隻達到29.5%,與國際水平相差了24.5%,要到2020年我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時,基本公共服務投入與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齊平,每年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的增長要達到3.5%,這的確十分艱巨、任重道遠。
拉脫維亞裡加市議會歐洲未來能源協會董事會成員Ineta Ielite女士則從其國家城市化進程的經驗談及了她對未來城市化的理解。她說,雖然生活在較發達國度和處於城市化比較成熟的階段,但歐盟國家今天也面臨著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短缺和人口老齡化的困境,顯然要按照過去已有的消費模式推進未來城市化進程會走不下去,因此,拉脫維亞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就要在歐盟的框架內,致力於智能型、可持續和包容性的城市化。她給出的經驗是:要制定清晰的政策框架,積極推進智能城市建設和低碳環保城市的發展﹔要加強國家公營部門與私人部門的合作共同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政府要更有力地扶持非政府組織(NGO)機構的發展以彌補公共服務的短缺﹔還要整風肅紀,打擊行政部門的官僚和腐敗弊端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