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人社部回復信函封面。 魏煌雄提供 攝
圖為:人社部回復信函背面。 魏煌雄提供 攝
中新網杭州7月10日電(記者 徐樂靜 實習生 張駿)6月8日,浙江大學生魏煌雄向人社部申請公開全國“臨時工”信息,可惜,在答復期限內沒有收到任何回應。7月5日,魏煌雄收到學校的短信稱,“回信已在路上,請耐心查收。”當他拿到信件后卻發現該回信已被拆開,“是否學校私拆了信件?”魏煌雄質疑道。
9日,中新網記者向他所在的學校——浙江理工大學求証此事,負責該校宣傳工作的老師柴田表示,校方未曾扣留回信,也沒有經手此事,對於具體信息暫時無法回應。
近期,“臨時工”一詞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浙江溫州“山寨120事件”中開除兩名臨時工﹔延安城管傷人,肇事臨時工被停職﹔中儲糧林甸糧庫幾萬噸糧食過火,直接損失近億元,調查結果為臨時工監管不利……
究竟全國有多少臨時工?6月8日,浙江理工大學法律專業大二學生魏煌雄為探究此事,向人社部寄出公開全國臨時工信息的申請。
7月1日是答復的最后一天,魏煌雄沒有收到任何回應﹔7月4日,他以人社部未在法定期限內答復為由,提起行政復議。
原本他以為不會再收到回信了,誰知事情有了轉機。
7月5日上午,魏煌雄收到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黨委副書記裴學進的短信,內容為:“人保部已回復你的申請,材料在途中,請耐心查收。”
收到短信當晚,人在外地的魏煌雄接到在校同學電話,對方略顯緊張地告訴他,人社部的回信終於到了,但是信已經被拆開。
記者聯系到代收信的戚正(化名),他表示“5號晚上拿到信的時候,這封信皺皺巴巴的,封口大半已經被拆開了,剩下的也粘不牢。”
在人社部回復給魏煌雄的信函上,收信地址寫的是他在校寄宿的寢室地址,從郵戳上可以看到,7月4日,這封信就到了杭州。
對此,魏煌雄十分疑惑,為何人社部的回信未能在期限內到達?信件是經由郵局寄送,校方是如何知道信件已在途中的?信中材料是否存在遺失?
9日,記者向裴學進求証此事。裴學進表示,他的確曾發短信提醒魏煌雄查收回信。但對於為何會知道信件已經在途中,是否知道信封已被拆?他解釋說,“信被拆,我不了解,我不知道這個事情,這個問題不用再來問我,你還是跟宣傳部聯系吧。”
隨后,記者聯系到負責該校對外宣傳工作的老師柴田,他說:“最后他有沒有收到東西,我們也不是很清楚,這個東西是發給他個人的,學校也沒法經手這個事情。”
柴田認為,校方不會觸碰學生的私人信件,既不會扣押更不會私自拆封。至於人社部的這封回信中有什麼材料,柴田表示,“這隻有魏煌雄自己知道。”
記者向柴田詢問,經由郵局寄送的信件,裴學進是如何得知回信已在途中?校方是否有跟相關職能部門溝通此事?
柴田表示他無法回答具體問題,需要請示領導。10日,記者再次多方聯系柴田,截止發稿前,均未得到任何回應。
據悉,人社部給予魏煌雄的回信中稱:“我國現行有效的行政機關人事管理法律法規不存在關於臨時工的定義,沒有相關統計數據,公務員人數可在我部門戶網站和公務員局門戶網站查詢。”
既然法律法規中不存在臨時工的定義,為何一些部門在招聘時還會提出臨時工的概念,出了問題,也會以臨時工推脫?中新網記者將繼續關注此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