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抗日女兵”成本華身世:被俘后讓日軍敬畏【2】--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最美抗日女兵”成本華身世:被俘后讓日軍敬畏【2】

2013年06月14日08:4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大姑子,老媽子,童子軍?新四軍?抗日部隊!

  “真沒想到出了這麼大的一個女英雄。”和縣政協73歲的退休干部陳其才同樣在關注著成本華。他覺得成本華應當就是和縣人。因為和縣確實有成姓,乃當地大姓,主要聚居在歷陽鎮大西門外的高巷村。

  和縣,是安徽緊靠長江邊的一個小縣城,距離南京僅70多公裡。據考証,成姓祖籍山東省寧陽、聊城一帶,始祖成永通曾被誥封為“武德將軍”。清朝初年,成姓一世祖成克敬遷居和州。

  如今的和縣以“大棚蔬菜”聞名,被譽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高巷村早已被裹挾在城市化浪潮之中,看不出鄉土社會的容貌。村民靠種菜和打工紛紛富了起來。這裡放眼望去,盡是3層小樓和行駛的私家車。

  2009年,和縣政協的《文史資料》對成本華做了簡介,引用的僅是日本畫報上的注釋和媒體的尋訪報道。陳其才是編撰者之一。他覺得不甘心,便自己打印出兩張照片,開始四處尋訪。

  他找到了高巷村年紀最大的老人——92歲的許仁珍。沒想到,許仁珍老人一眼就認定,照片上的抗日女兵就是她的大姑子(丈夫的姐姐)成本華。

  身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的陳其才,考慮到許仁珍年高體弱,特意帶了一部數碼相機把當天的對話錄了像。“怕老人哪天走了,自己留個証據。”

  許仁珍於2009年年底去世。錄像中,老人回憶,她和家人一直以為成本華在解放前和國民黨軍隊一起去了台灣,所以一直“不敢講,怕”。

  老人說,成本華的家就在高巷村,她父親名叫成持和,母親梁氏,同父同母的兄弟4個。大哥成本林,二哥成本鑫,她排行老三,人稱“三姑娘”,下有弟弟成本貴和成本江。據推算,成本華出生於1914年,犧牲時年僅24歲。

  在許仁珍的記憶中,成本華當時在駐和縣部隊一個叫柏承君的人家裡做保姆,俗稱“老媽子”。“她丈夫劉志誼在公家干事,一肚子字,是個‘筆杆子’”,后來因為吸食鴉片被槍斃。此后,成本華跟柏承君部隊中一個姓周的伙夫一起生活。1938年初,日軍侵入和縣后,成本華最后回過一次家,還和許仁珍一起到街上買菜,從此再無音訊。

  王耀恕帶著我們找到了成姓宗譜,查到了許仁珍的公公成持和以及成家“本”字輩兄弟。但因為“女不上家譜”,上面沒有成本華的名字。

  陳其才在和縣檔案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檔案。從他的筆記中可以看到,“1938年,和縣縣長趙永智組織抗日人民自衛軍,趙永智兼任司令,柏承君為特務大隊長”,當時列兵名單中有一個叫周洪旺的人。這一系列信息,和許仁珍的說法相吻合。

  可是,按照許仁珍的回憶,成本華當時只是柏承君家的一個“老媽子”,后來怎麼參加了抗日戰斗,並且被俘?

  關於成本華的身份,有著幾重猜想。

  日軍在照片注釋中稱成本華為“女童子軍”,概因成本華的腰間系了一條刻著“智仁勇”的童子軍皮帶。

  童子軍是一種社會軍事教育組織,起源於近代西方,1912年由湖北人嚴家麟引入中國,迅速發展為全國性組織,並得到了國民政府的高度重視。1934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在南京成立,蔣介石親任總會長,何應欽任副總會長兼總司令。

  抗戰爆發后,童子軍積極參與,紛紛組織戰時服務團,擔任救護、宣傳、慰勞等工作。淞滬會戰中,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時,11名童子軍冒著槍林彈雨送來三大車慰勞品,女童子軍楊惠敏孤身一人泅渡蘇州河,向“八百壯士”獻旗。這些壯舉令國人的斗志為之一振。

  據王耀恕回憶,當時的和縣中學也成立了童子軍1194團,幫部隊“搞宣傳,搞慰問,背子彈,送點吃的”。

  不過,據許仁珍回憶,成本華從小沒上過學。陳其才也認為成本華不是童子軍,至於她腰間系的皮帶,“當時到處都是”,包括他自己“小時候都系過的”。 由此,可以基本排除成本華是女童子軍的說法。

  成本華的形象和經歷,讓人聯想到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新四軍。新四軍由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於1937年10月改編而成。1938年三四月間,新四軍第四支隊一部700余人進駐和縣地區。

  我們翻閱了《新四軍軍史》,新四軍對日的第一場戰役是1938年5月12日巢縣東南的蔣家河口之戰,之前沒有在和縣縣城駐扎的記錄和戰斗記載。成本華是新四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她究竟屬於什麼戰斗序列?

  根據《和縣志》記載,民國27年,也就是1938年,國民黨皖東地方部隊第十縱隊第二支隊3000余人駐守和縣。東北人柏承君當時就在這支部隊裡。

  在柏承君家當“老媽子”的成本華,會不會加入了這支部隊呢?

  陳其才曾經走訪了不少和縣的老居民,其中一位老人曾經在日本駐扎部隊中當過翻譯。陳其才清晰地記得,那位老人看到成本華的照片后非常肯定,“就是柏承君手下的服裝”。

  成本華當時有沒有正式參軍,如今沒有資料可以佐証。但綜合各種信息,似乎可以推定,被定格於1938年4月24日的成本華,當時是在柏承君的抗日部隊中。我們查遍史料,並沒有發現第十縱隊第二支隊當天與日軍作戰的任何相關記載。

  一場“消失”的戰斗

  要想“找到”成本華,必須還原1938年4月24日發生在和縣的那場戰斗。最直接的知情人,莫過於當時日軍的隨軍攝影記者。

  最早刊登成本華照片的《支那事變畫報》臨時增刊第16輯,攝影記者署名“渡邊特派員”。這顯然不是全名。我們聯系了日本朝日新聞中文網及朝日新聞總社。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對方未能提供太多信息。

  我們隻能折回頭,從掌握的大量檔案資料入手進行梳理。

  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上海、南京相繼陷落,戰火很快燒到了江淮之間的安徽。為鼓勵桂系李宗仁出兵抗戰,蔣介石委任其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后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主政安徽后,李宗仁立即成立了“民眾總動員委員會”,號召人民起來保家衛國。淮上健兒自古尚武好強,而當時南京失守后,國民黨軍隊撤往江北,給民間武裝帶來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王耀恕回憶說:“那時候我們這裡的武裝一下子興起了,不然人民自衛軍哪有槍支。”

  和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西北岸,東與南京、馬鞍山、蕪湖三座城市隔江相望,東北與南京浦口僅一橋相隔,南臨無為,西接含山,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當時,川軍楊森部第二十軍以一部駐留和縣、裕溪口等處警戒江防,主力移駐安慶,防守長江北岸。安徽省保安部隊也奉命參加津浦路南段保衛戰,駐巢縣的保安第八團和駐含山的第九團分別向雍家鎮、西梁山、和縣、江浦一帶游擊。

  可以說,當時和縣的地頭,活躍著正規軍、游擊隊、新四軍、保安團、自衛軍、大刀會等多支抗日武裝。

  自1937年抗戰爆發到1940年4月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內,日軍先后七次入侵和縣,其中數次留有戰斗記錄。

  據我們在安徽省檔案館找到的一份《和縣淪陷記》記載,1937年12月27日,時任和縣縣長王殿之就曾率部抵抗過日軍。

  在這份《和縣淪陷記》中,還詳細記錄了和縣人民自衛軍抗日的幾次戰斗。1938年1月17日,日軍侵犯烏江,和縣人民自衛軍范培?大隊率部抵抗后撤退。當夜下起了大雪,自衛軍錢鎮東大隊趁日軍烤火時偷襲成功,殺敵數十人。

  93歲的和縣老居民汪子鏈聽說過這次戰斗,“據說殺死了不少人”。

  在1938年2月出版的《申報》上,我們找到了一次小型對日作戰的報道:和縣便衣壯丁九人,路遇數十日寇強令民眾集合歡迎,於是混入人群,突然開槍,致敵4死7傷,我方1人犧牲。

  據《安徽抗日戰爭史》記載,1938年3月中旬,保安第九團600余人,從和縣挺進江蘇省江浦縣星甸,並於3月20日收復江浦縣城,給駐南京的日軍以極大的震撼。

  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著頑強的抵抗。然而唯有1938年4月24日這天的戰斗,找不到歷史記載。

  《和縣志》中隻有寥寥數語,“民國27年(1938)4月,第二次入侵和縣的日軍是第六師團?井支隊,約1000余人”,卻沒有提及戰斗。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