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有的人質疑証明曹操墓的鐵証——石牌有造假之嫌,而且所書文字也與歷史不符,您怎麼看?
劉慶柱:其實這個道理不用講太深,第一,如果石牌是假的,應該拿到潘家園市場去賣,埋墓裡去干什麼呢?第二,被盜出來的,可能不清楚是不是真的,但是有沒被盜的,就在墓下埋著,如果是后來人動土埋的,從考古學上就能看出來,這叫地層學,我們一刮就知道哪些是干擾過的地層,哪些是沒被干擾的。第三,石牌上的文字。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流行語。比如現在說網民,10年前提“網民”不知道是什麼,搞文字的一看這些流行語就知道是什麼時候說的。曹操墓出土的石牌也是如此,比如“常所用”,有人質疑說“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中的“常所用”怎麼能這樣說呢?跟大白話似的。過去的文獻,好多地方就叫“常所用”。
隋煬帝陵:落架的鳳凰不如雞
記者:隋煬帝陵前段時間也被炒得沸沸揚揚,有的人說寒酸得不像帝王陵,而且帝王陵中常見的哀冊也沒見到,您覺得呢? 劉慶柱:隋煬帝的墓我覺得沒有多大問題。首先,即使是帝王陵墓也得看你生前的政治地位,古今都一樣。隋煬帝去世時經歷了朝代更迭,唐朝后來也沒給他平反,隻給他進行了二次葬,二次葬就是遷葬。寒酸是情理中事。其次,墓志是真的。那為什麼說擱墓志不給他擱哀冊?再說哀冊。哀冊是身份的標志,在位的皇帝死了,或者相當於這個級別的人死了都用哀冊,如武則天的孫子——懿德太子,后來遷回來陪葬在乾陵,跟政治平反一樣,弄個哀冊。史思明在唐王朝是叛軍,但割據一方后就稱帝了,因此他兒子是按皇帝的規格給他下葬的,他就出哀冊。那隋煬帝為什麼沒出呢?因為隋煬帝的兒子不爭氣沒當上皇帝。所以帝王陵也要看背景。隋煬帝雖然是皇帝,但不是說當了皇帝永遠是皇帝,皇帝是個政治概念,政治地位不存在了,皇帝的身份也就等於沒了,變成了平民,變成平民怎麼能出哀冊呢?被推翻了,從政治上說就不是皇帝,政治生涯就結束了,因此作為政治生命的象征,隨葬品就不會有這個東西了。同樣是帝王陵,不同時期尤其到衰敗時期,都是不一樣的。所謂“落架的鳳凰不如雞”。 挖不挖帝陵與發掘目的有關
記者:陳文帝陵被認為違背了不能主動發掘帝陵的鐵律,您怎麼看?
劉慶柱:如果保護面臨破壞的話那就要選擇,如果你沒有有效的保護方法,就要選擇一個有效的保護方法。挖不挖帝陵與發掘目的有關,凡是為了“開發”“旅游”等目的而提出發掘帝陵的我都堅決反對。如果說帝陵面臨無法保護的前提,那是另外一回事,而且那樣的發掘也是為了保護帝陵的目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既是如此也要考慮發掘與保護手段能否達到真正保護帝陵的目的。
在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發掘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意外情況,原來以為一般性的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結果大大出乎意料之外。比如最近江蘇揚州在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建設中,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考古工作者配合基本建設工程進行了發掘,到了墓底發現了墓志,根據墓志可能這是隋煬帝的二次葬的墓葬,但是你不能說揚州的考古工作者主動發掘帝陵了!同樣,現在社會上所說的南京市考古工作者發掘了獅子沖的南朝墓葬是陳文帝的陵墓,至少目前來說根據不足。但它是不是南朝的帝陵,現在也還說法不一,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要慎之又慎,應該說對於古代遺存我們雖然已經有了近百年的考古發掘歷史,但是可以說不知道的東西比知道的要多得多。目前來說,一方面是知道的帝陵不能發掘,另一方面是不知道的帝陵應該盡力搞清楚,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做到保護帝陵有的放矢。獅子沖的古墓應該科學界定其等級,可以通過墓園形制、神道石刻組合等諸多方面研究,探索南朝不同時期帝陵規制,使該保護的帝陵不被“漏掉”,使不是帝陵的墓葬究明真實“身份”。不要在帝陵陵區為了掙錢而不顧一切,隻顧掙錢!現在獅子沖南朝石刻附近變成“公墓”區,當地人把它開發成新的“墓地”產業。因此當前在已經肯定這裡不是陳文帝陵的情況下,要盡快搞清楚墓主地位,以便更好保護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迫不及待的。其實要說清楚也好說,定性是帝陵就該果斷點兒,但不等於說讓你挖帝陵。可以把帝陵陵區相關文化因素究明,基本找出個規格,底下不挖。
記者:一般以什麼來判定帝王陵?
劉慶柱:帝王陵有個規律。現在知道最早的是商代王陵,商代王陵上面沒有封土。陵墓過去叫墳墓,上面土堆叫墳,底下叫墓,最早叫墓而不叫墳,孔子說:“墓而不墳”嘛,在孔子那個時代之前,人死了地面上沒東西,都埋地下,但埋在地下怎麼知道是帝王陵?你不能說以出土文物的多少來定,因為暴發戶也一樣擱好多東西。埋葬哪些東西象征著身份?輿服制——看坐什麼車,穿什麼衣服,駕6匹馬、4匹馬,還是2匹馬。6匹馬就是天子的。還有墓室的門,老百姓的都一個門,當官的是2個門,當皇帝的是4個門,前后左右都有門。因此東西南北都有門的墓叫“亞”字形墓,地上的標示是什麼呢?比如漢代有11個皇帝,墓有多高也有不同,30多米高、邊長是170多米的都是帝王墓,凡是帝陵旁邊高為25米左右的就是皇后墓。再有,到北魏后,陵墓前有石刻,石人石馬,也是身份的標志。從唐武則天開始陵墓前石人石馬的規制就開始形成制度一直到宋、明、清。乾陵神道石像生規制就是:石人10對,仗馬5個,鴕鳥1對,天馬1對。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皇帝陵墓神道石刻類型組合、數量多少也有一些變化,但是其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
常識就是真理
記者:考古學中您認為最重要的理念是什麼?
劉慶柱:常識就是真理,考古學也一樣,學問並不大,常識是最重要的學問,一定要重視常識,因為常識看似簡單實際是最重要的東西。比如人都想吃好的,人都想生活好,人都有一個憐憫的心。這就是常識,古今都一樣。再比如曹操墓有人說造假,我覺得這是常識問題,造假的人不會作假之后埋在墓裡去。因為造假的本來是為了賺錢,埋在墓裡頭又賺不了錢。
而且,我一向認為術有專攻。對搞學術的人而言,你必須知道你是干什麼的,和得了病要去醫院,不要去找美容師是一個道理。
(本報實習記者孟欣對本文有貢獻)
本報記者 杜潔芳
(來源:中國文化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