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人民大學中國公共經濟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陶然5月26日15時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戶籍、土地、財政聯動改革推動城鎮化”為主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陶然指出,城鎮化發展規劃,對未來中國的城鎮化走向何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性。這個規劃最關鍵的內容不在於界定未來中國應該發展哪些城市群,或者是大、中、小城市如何協調發展的問題,而在於制定一個系統性的,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
解決空間城鎮化過快、人口城鎮化不足的矛盾
在談到中國當前城鎮化模式的特點時,陶然指出空間城鎮化過度、人口城鎮化不足是其中之一。從2000年以來到現在,中國城市空間擴張的速度,每年超過7個百分點,但城鎮人口擴張的速度大概每年隻有3.5%左右。城市發展在佔用大量土地的同時,卻沒有將大部分土地用於給城鎮化中新增的人口提供居住用地。
陶然認為,要解決空間城鎮化過快,人口城鎮化不足的矛盾,關鍵是要通過土地制度改革,扭轉目前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嚴重扭曲的用地結構。需要通過改革來大幅度縮小工業用地在城鎮用地中的比例,逐步增加住宅用地在城鎮用地中的比例。
對於目前農民工和廣大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問題,陶然指出,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廣保障性住房,但地方政府非常缺乏給外來流動人口和農民工提供保障性住房的積極性,因為這將不僅降低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的收入,還會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已經高度負債,財務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很難相信他們會有積極性,給廣大的農民工提供足夠的保障性住房。
解決農民工和廣大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問題的關鍵,陶然認為,不在於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而在於土地制度改革,在於打破地方政府對於商業住宅用地的壟斷。
推進新型城市化應通盤考慮土地、戶籍、財政改革
在推進新型城市化過程中,政府應該把土地、戶籍、財政三方面的制度改革統籌起來通盤考慮,並通過制定配套性的改革方案來從整體上推進。
陶然指出,之所以主張要把土地、戶籍和財政三個方面的制度進行通盤考慮,正是因為目前城鎮戶口主要意味著三種福利,首先是保障性住房,其次是子女在城市公立學校平等就學的權利,第三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而這三項福利中,最關鍵的是前面兩項,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有效的制度改革,為流動人口提供可以支付的住房,同時在城市裡面建立為農民工子弟在城市公立學校就學的融資機制,那麼戶籍制度改革就基本上實現了。
陶然認為,住房問題不太可能通過大規模建設保障性住房解決,而完全可以通過土地制度改革來實現。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允許城市郊區的農民在給政府繳納一部分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用地的情況下,合法地給外來農民工蓋出租房。隻要在城市郊區的多個城中村和城郊村推動這種改革,那麼城市的房價和房租就一定可以逐漸地降下來,流動人口就可以在城市裡面獲得比較體驗的居住條件。而城市郊區的農民在被允許建設出租房的同時,也向政府繳納了一部分公益事業用地。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用來為外來農民工子女建設公立學校,那些本地蓋出租房對外來人口出租並獲得租金的農民,政府完全可以對他們的租金抽取部分租金所得稅收入,就可以為城市公立學校接受農民工子弟入學,創造財政基礎。
陶然說,戶籍改革的關鍵就在於土地制度改革,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實現了突破,並配合前面提到的出租屋租金所得稅這樣的財政體制改革,就能夠有效地解決農民工和流動人口的住房,以及子女教育問題,也就實現了戶籍制度的突破。
城鎮化規劃關鍵在於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
由發改委牽頭、多個部委參與的城鎮化發展規劃,正在研究制定之中。陶然認為,城鎮化發展規劃對未來中國的城鎮化走向何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性。規劃如果能做好,就意味著未來中國有可能走出目前扭曲的城鎮化模式和經濟增長模式。如果做得不好,就可以會放大目前城鎮化與經濟增長模式的扭曲。
陶然建言,這個規劃最關鍵的內容不在於界定未來中國應該發展哪些城市群,或者是大、中、小城市如何協調發展的問題,而在於制定一個系統性的,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為已經在城市裡面打工的流動人口,以及他們在農村裡面的家庭成員,還有未來將進入城市裡的新增青年農民工,在城市裡永久定居,並市民化創造條件。這個方案基本上是以土地制度改革、配套財稅體制改革、帶動戶籍制度,實現人口的完全城鎮化,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陶然提醒,現在的改革必須跟時間賽跑,如果不能加速有效進行制度改革,那麼中國的經濟很可能會進入一個迅速的下行周期。如果發生那樣的情況,再推動改革將為時已晚。希望政府能夠在打破國有部門在幾個關鍵行業壟斷等方面迅速實現突破,隻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帶動經濟增長,防止經濟危機的出現。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