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侗認為藝術不是為了謀生
溥侗在京劇表演中生、旦、淨、丑樣樣拿得起,《群英會》一劇能演周瑜、魯肅、蔣干、曹操、黃蓋五個角色,且都技藝精妙,出神入化。溥侗因其出神入化的表演和高超的技藝,被業界尊為票界大王。
1930年到1932年,溥侗曾在清華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平美術學校任教,致力於推廣昆曲,意在傳道,絕不賣藝。他隻教在校學生和票友,絕不教伶人。他把“士”與“非士”的界限劃得分明,他認為隻有追求藝術才是真諦,如果涉及錢財染了銅臭則不入流了。溥侗生性率性瀟洒,沒錢的時候靠典當度日,有了錢又隨手花光。即使在他生活最落魄的時候,溥侗也沒有靠自己精通京劇、昆曲的技藝而謀求生活。他認為藝術就是藝術,不是為了謀生,他為自己定下了“不下海”的諾言。溥侗登台從來分文不取,他反而付給琴師們酬金。溥侗這種純藝術的精神境界,即使在現在也是讓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詩酒風流,多才多藝的“皇二子”——袁克文
在民國四公子中,我認為袁克文是充滿了悲情的人物。袁克文是袁世凱的次子,1890年出生於朝鮮漢城,他從少年時代即有過目成誦的天賦,記憶力超群。因此,袁世凱在所生17子、15女中,最寵愛者就是袁克文了。袁克文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生聰慧,使得其詩詞楹聯、琴棋書畫、文物鑒賞等諸多方面有所專長。袁克文與他的父親和兄長袁克定醉心政治不同,他無心於政治權位,反而熱衷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袁世凱皇帝夢破滅后,袁氏子女各奔東西,袁克文不善理財,揮金如土,后來竟至貧寒落魄。1931年患急症病故,隻有41歲。
■遂安伯胡同14號曾經是袁宅
遂安伯胡同在東單北大街路東,現在的金寶街的位置,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胡同。遂安伯為古爵位,是五等爵的第三等,遂安乃地名,浙江省舊有遂安縣。史書記載,遂安伯陳志居於此胡同,因此這條胡同得名遂安伯胡同。遂安伯胡同的14號,曾經是袁世凱的家。清朝滅亡后,袁世凱曾經一度回到河南老家,后來老家生活不太平,袁氏全家遂搬到天津居住,有時也回北京,住在遂安伯胡同14號。據說當時遂安伯胡同14號的門楣上還寫有“洹上袁氏”四個字。袁克文經常往來於京津與上海之間,並不常年居住一地,在北京時,他也居住在遂安伯胡同的袁宅。近年間,修建金寶街,拆除了遂安伯胡同,14號也就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了。
袁家在遂安伯胡同居住時間不長,清末民初的政壇風雲瞬息萬變,袁世凱東山再起,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於是袁氏全家就搬到了三海居住。三海本是皇家苑囿,袁世凱搬入后,將中南海的南側寶月樓辟為門樓,作為進出的正門,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新華門。
■袁世凱入住三海,曾把北海賞賜給袁克文兄弟居住
袁世凱入住三海后,曾經把北海賞賜給克定、克文、克良居住。在袁世凱准備稱帝的那段時間,他的大兒子袁克定一心想當皇太子,而袁世凱喜愛的是二兒子袁克文。有人傳聞,袁世凱要立袁克文為皇太子,袁克定十分不滿,就想加害袁克文,這件事使袁克文非常痛苦,他本無心政治,同時他也不同意父親稱帝,為此他曾經寫下了“隙駒留身爭一瞬,恐聲催夢欲三更。絕嶺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的詩句以表達自己反對帝制的心情。袁克文反對帝制,可是父親的皇帝夢就是無法打破,他內心苦悶,時常邀一些詩文好友,一起在北海吟詩賦詞。袁克定將袁克文的一舉一動看在眼裡,報告給父親,袁世凱大怒,遂將袁克文軟禁在北海。袁克文為了避免與袁克定之間的矛盾,更加醉心於詩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