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常明,是在北京軍區某部表彰大會上。這位身高1.80米的帥小伙,胸前挂著一枚亮閃閃的二等功獎章,睿智的眼睛閃爍著80后知識軍人的自信神採。
自2005年7月從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畢業並取得碩士學位后,常明先后多次參加“和平使命”聯合軍演、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等重大任務,屢屢走上世界舞台,演繹中國軍人的自信。2010年,作為配屬給“和平使命”聯合軍演指揮部最年輕的“翻譯官”,常明出色完成了《中俄會話手冊》編寫、現場勘察以及演習解說翻譯等工作,成為參演部隊名副其實的“智囊”。
去年3月,北京軍區組建集訓隊,准備參加在哈薩克斯坦舉辦的8國“金鷹-2012”國際特種狙擊手比賽。作為隊中唯一的一名后備隊員,戴著眼鏡的常明是個不折不扣的新手。由於缺乏實踐經驗,他第一次試射時,槍座的后坐力直接把眼鏡片打碎了,差點傷及眼睛,要多尷尬就有多尷尬。
“我還就不信了。”想到自己在數百名特種精英中奪取全區特種偵察比武俄語專業亞軍、獲得某特種專業會戰比武標兵的經歷,常明血脈裡的激情和狠勁在賁張。作為一名高學歷干部,他深知訓練方法的重要性。4個月后,他通過苦學加巧練,成功達到了一級狙擊手水平,以翻譯兼隊員的身份入選正式參賽代表隊。
國際賽場,考驗總是隨時而來。正式比賽前一天,哈方提供了最新比賽規程,對全部17個比賽課目及動作要領、射擊條件進行了更改。怎麼辦?在沒有詞典、沒有網絡的情況下,常明把難點記在隨身攜帶的小卡片上,不厭其煩地向哈方教練、裁判請教,以至於哈方裁判說他,“你是我見過最麻煩、最難纏的翻譯官。”
沉穩自信的常明也有緊張的時候。在進行最后一個課目時,裁判將隊員帶至靶場外的荒山野嶺,宣布依靠指南針判定方位角,尋找隱蔽點,抵達射擊場地后根據最后一個隱蔽點提供的靶標序號進行射擊。
中國隊員不懂俄語,需要翻譯隨隊參加比賽。裁判卻稱,禁止參賽隊員以外的人員隨行,並拒絕提供下一個隱蔽點的方位角坐標。眼看時間一秒秒過去,常明急了,快速向裁判說明情況、解釋原因……在常明的幫助配合下,原本1小時完成的比賽,中國隊員僅用40分鐘就到達了目的地。
“中國軍人,好樣的!”在哈方裁判的贊揚聲中,常明和隊友們捧著冠軍獎杯開心地笑了。
“未來很遠,我們的目光更遠。作為信息化時代的中國軍人,有勇更要有謀,才能成為笑到最后的勝利者。”常明的自信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