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就沒覺得讓座是多大一個事兒,但這幾年,因讓座而起的社會新聞似乎就從未斷過。公交車上,因為年輕人不讓座,被罵者有之,被打者有之,被人肉搜索者有之。最新的一例是,沈陽一小伙因讓座慢半拍,竟被人罵“痴呆”。可憐小伙子,座也讓了,罵也挨了,這好事做得實在憋屈。
公共場合,給老弱病殘讓個座,乃人之常情,隻要不是有特別的原因,我相信絕大多數年輕人願意去做這件事。即便是我這樣身體沒什麼毛病的中年人,也樂意給那些更需要座位的人讓個座,因為做這件事,我不需要付出太多,幫助了別人,還可能得到別人由衷的一聲“謝謝”,何樂而不為呢?
讓座就應該是這樣一件能讓自己內心感到幸福的事情,也是一件將心比心、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與其說讓座是一種美德,倒不如說是文明社會的一種習慣行為。說雅一點,是人們的一種教養,不需要多麼刻意。在一個文明社會中,有許多像讓座這樣的事情(另如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等),做了,未見得有多麼高尚,但不做,內心或有不安。有許多專家對讓座行為做各種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分析,其實真有點小題大做,浪費智慧。
但圍繞讓座,為什麼又會發生諸多新聞呢?
我能想到的原因是,我們的社會情緒還是太焦躁了,這種情緒置於空間有限的車廂裡,很容易被放大,乃至“擦槍走火”。種種因讓座而起的糾紛,多源自被讓者的“傲慢”和偏見——“我是弱勢群體,我就該得到座位”。殊不知,讓座是文明人的教養,卻不是必須的行為,不讓座者也有不讓的權利與自由。而且,隻有先尊重不讓座的權利與自由,而后才有讓座的道德善意。自認為佔領了道德高地,便可以侮辱別人,這本身就離文明有相當距離。至於因此對拒絕讓座者大打出手,就更是違法了。
讓座的負面新聞頻發,讓許多人不由得有“世風日下”的感慨,一些老人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道德焦慮,反其道而行之,在公交車上給年輕人讓座,但這麼做或許又太刻意了。
問題或許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嚴重。按照新聞學的邏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算新聞”。因座位大打出手的事情在我們社會中畢竟少之又少,不能作為整個社會道德淪喪的評判標准,那樣看問題也無形中降低了道德的標准。如前所述,讓座糾紛多因社會情緒焦躁而失控,它實際上是社會浮躁之風的一個縮影,是道德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換句話說,解決讓座問題既無良方,也非十萬火急。
相對於讓座那點事兒,我更擔心的是當下人們日漸式微的規則意識。
讓座不是必須的,但遵守各種規則卻是必須的。可惜的是,當下人們更熱衷於搞潛規則,遇到事情,第一反應不是了解相關的規章制度,而是去“求人”,這種對於規則的漠視,才是最可怕的。
一句話,我們社會需要更多的規則意識,而不是簡單的道德義憤。過多的道德焦慮反而會加重人們對他人和社會的負面情緒。我們與其在讓座那點事兒上做無謂的較真,倒不如倡導大家尊重各項規則,比如排隊上車、乘自動扶梯靠右站立等。和道德討伐相比,這些事情要切實得多,也重要得多。(劉穎余)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