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興興把父母接到一起同住,相處起來卻很痛苦
父母和子女,怎樣的距離最好
兩代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差異有點大﹔專家說,一碗湯的距離最好
高高興興把父母接到一起同住,相處起來卻很痛苦
贊成住在一起 佔13%
贊成相距較遠 佔4%
贊成臨近但不同住 佔83%
1月19日,家住武昌的劉女士給本報發來短信,說起家裡的煩心事。
劉女士是武漢人,家裡的獨生女,年輕時在香港打拼,幾年前在香港結婚定居,生小孩時,高高興興把父母接去香港同住,不料水土不服,加上兩代人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差異,家庭氣氛不是很好。
1年前,劉女士全家搬回武漢。剛搬回來時,父母很高興,但時間一長,相處起來還是很痛苦。“我習慣用洗衣機洗衣服,爸媽一邊手洗一邊抱怨辛苦還罵我懶﹔我叫老爸早睡,他卻因失眠愛晚睡﹔我為孩子依戀外公外婆而高興,爸媽卻累得寧願清閑獨處。三個人都固執,經常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鬧得天翻地覆。血淚總結:一定不能一起住,最好過年過節時見個面,上利二老清閑快活,下利子女教育!”劉女士說,現在還在一起住,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考慮分開住。
“父母和子女一起住好,還是分開住好?”本報就此發起話題討論,3天來,上千名讀者通過電話、短信、微博參與討論。其中八成年輕夫妻支持“臨近但不同住”,而六成父母希望子女跟自己住在一起。
子女篇
太近了有矛盾,太遠了感情疏遠,不近不遠最好
八成支持
“臨近但不同住”
父母和子女一起住好,還是分開住好?住多遠,家庭幸福感最高?
3天前,本報官博以此為話題發起調查,共三種選項:A:住在一起﹔B:相距較遠(不同省、市、縣等)﹔C:臨近但不同住。
在參與調查的100名網友中,83人選擇“臨近但不同住”,13人選擇“住在一起”,4人選擇“相距較遠”。
年輕人多選擇“同小區不同戶”
其中,在選擇“臨近但不同住”的八成網友中,一般都是年輕夫妻,查看他們的評論,不少是與父母住在同一個小區,但不住同一戶。
“加班晚了不擔心孩子沒人管,下雨了有人幫忙收衣服,不想做飯了可以去蹭飯,相互照應,挺好!”家住常青一路的何女士說,結婚4年,孩子3歲,現在和父母住一個小區,一個住二期,一個住三期。她說,當時買房子時,就已經考慮到了,身邊不少朋友也都採用這種模式。
家住復興村的曾女士說,結婚3年,目前和公婆住在一套房子裡,但在同一小區給公婆又買了套,想到以后如果不方便,可以分開住,也不至於相距太遠,“太近了容易產生矛盾,太遠了感情又容易疏遠,不近不遠最好!”
趙女士家住徐東,母親80多歲,在自己小區給母親買了套房,並請了保姆,每天去母親家吃飯。趙女士的兒子定居國外,她還要把這種“同一小區不同戶”的模式搬到國外去,到時去兒子所在小區買一套房,“父母跟子女要有各自的空間,不相互依賴,但要相互過問。”
樓盤瞄准商機 大小戶型搭著賣
“大小戶型搭著賣。”洪山區一處萬科售樓中心銷售人員說,不少顧客來看房子時,提出過要買兩套房的需求,一問,多是一套給年輕夫妻住,一套給老人住,一般要求“一大一小”,所以他們在設計房子時,刻意在一個大戶型或中戶型旁邊設計一個小戶型。
新世界中國地產(武漢)一負責人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同小區不同戶”居住模式越來越多,他們已經關注到,並且已安排人員在對這類群體進行調研,以設計出更人性化的戶型滿足客戶需求。例如設計給老人住的房子,臥室可以相對較小,但考慮到子女常來,客廳和廚房要相對較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