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正文

垃圾“脱困”路在何方(人民眼·本期聚焦·城市垃圾)【4】

本报记者 魏薇

2015年04月24日05: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垃圾“脱困”路在何方(人民眼·本期聚焦·城市垃圾)

从垃圾焚烧发电厂来看,收入主要由处理费和上网电费构成,以垃圾年处理量100万吨、上网电量2.8亿度来算,平均下来每吨约为435元,但支出则是多方面的。从“三废”处理支出来看,每吨飞灰的处理费为1580元,炉渣85元,渗沥液70元左右。仅飞灰一项,每处理1吨垃圾,就要支出47.4元。

针对污染控制方面支出,记者调查发现,每家焚烧发电厂对于辅料的添加量有一些差异,以消石灰为例,每吨垃圾的投放量从8公斤到15公斤不等。操作人员主要依靠经验以及入炉垃圾成分确定,尚未有统一标准。

根据规划,北京要在2015年达到“4∶3∶3”的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卫生填埋比例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不是“死”的,由于土地缺乏,北京希望能够做到原生垃圾零填埋,即尽可能地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和生化处理,剩下的“炉渣”和“残渣”等再进行填埋。换句话说,按照北京目前每天2万吨的垃圾产生量,除去5%左右的厨余垃圾用来堆肥,北京希望将1.9万吨垃圾实施焚烧处理,仅对焚烧后剩余的炉渣以及堆肥残渣予以填埋。

如此一来,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的飞灰处理变成了难以回避的问题。据了解,北京目前4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总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5200吨,按照3%的产生率,飞灰日产生量则为156吨,现有能力尚能满足处理需求。随着生活垃圾处理结构的变化,若以焚烧作为主要处理形式,飞灰的日产生量将会达到570吨,年产生量则为20.8万吨,超出北京目前的飞灰处理能力。

“要赢得居民的信任,就需要把每笔账算清楚,并向社会公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焚烧发电厂可靠运行。”黄小山建议。

垃圾分类,看似不难可为什么就是做不好?

我们都是第一责任人

就垃圾分不分类,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行人。8个人以“没时间”“没人管”“环卫都是混收垃圾,因此没必要分类”等作为没有分类的理由,仅有两人表示会将干湿垃圾分开。

垃圾不分类会带来什么麻烦?

除了产生大量“垃圾汤”,影响入炉垃圾热值,还会污染原本可以回收的资源,同时掺杂在厨余垃圾里的其他垃圾会影响堆肥效果。数据显示,北京市目前每天有3900吨的堆肥能力,但是分出来的厨余垃圾只有几百吨。同时,目前堆肥的品质相对较差,多数只能用于园林绿化。

15年前,北京被列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5年前,北京开始试点第一批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目前达3365个,占全市小区总数七成。不过,分类达标考核侧重硬件配备和人员操作规范,投放效果等“软件”占比较小。

据测算,目前北京市民的分类投放正确率不到10%,其中还包括通过垃圾分类指导员实施二次分拣后达到的5%厨余垃圾分出率。在黄小山看来,“混收就不用分类”的逻辑完全错误。“环卫工人打开垃圾桶一看根本没分类,干吗还多此一举分三辆车运呢?”他认为,只有绝大多数人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运输才有意义,政府分类处理垃圾的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26岁的小伙子栗阳毕业后选择当一名垃圾分类宣传员,不管是“线上”的微信、微博、网站信息发布,抑或“线下”垃圾桶旁不厌其烦宣传分类各种好处的“婆婆嘴”,他都能玩转儿。他说,也受到过很多委屈,但是北京“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处理目标就是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其实咱们每个人才是垃圾分类的第一责任人!”黄小山一再说。5年前,他和北京市政府代表团一道去日本考察,去之前不太了解东京有垃圾日历。“我问一位主妇,她家是不是每天都吃生鱼片,她说不,一般周三吃。为什么?因为周四才让扔厨余垃圾。”对比目前国人垃圾分类的意识,他有些悲观,“我们考虑问题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强化权利,提出要求,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北京已有规定对垃圾不分类的居民进行惩罚。

“罚20元,居民觉得无所谓,同时执法成本太高,难度也太大。”林晋文坦言,“我们应当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林晋文所说的经济手段正是向居民收取垃圾处理费,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均按实际排放量收取费用。

根据2012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确定要逐步建立起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不过,目前北京生活垃圾处理的费用都由各区县承担,经济压力难以传导到居民身上,对垃圾减量和分类的作用微乎其微。

“目前,我们正在协同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但是仍有一定难度。”林晋文表示,目前外省市试点比较可行的方式是与自来水捆绑收费,可以和水量挂钩,也可以定额,仍会依照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原则进行收费。

被不少“垃圾圈”人士认为是启蒙书籍的《垃圾之歌——垃圾的考古学研究》中写道,在垃圾管理中,似乎道德劝阻远不如收费更具效力。若能按照计量收费,这种经济手段还会影响到商家,促使他们使用更少的包装,设计更易于回收再生的产品。

“100年都未必能解决好垃圾分类。”黄小山说,“因为这需要每个人都意识到垃圾和自己有分不开的关系。谁产出,谁负责,不但承担道义上的责任,还要承担经济上的责任。”

这几年,阿苏卫周边居民王海丽几乎没有扔过厨余垃圾,都用来堆肥。她教儿子从小就做垃圾分类,因为她相信蝴蝶效应,相信先扇动翅膀的这些蝴蝶会带来大的改变。

或许,当下的我们,才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上一页
(责编:崔东、刘军涛)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