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青海

张伟: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3】

2014年12月24日14:0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2013年,由于工作需要,他又来到夏日哈木矿区施工,那里山高坡陡、用水不便的困难对他来说已不算困难,可怕的是该矿区荒漠一片,恶劣的地质环境造成该矿区风沙极大,时常会昏天暗地,沙尘暴频繁发生,有时沙尘有十几层楼高。更难忍受的是沙漠蚊虫叮咬的痛苦,如小飞机一样大的蚊子一天到晚、没日没夜的总是跟踪着每一个人,去趟厕所都要随手拿张报纸打着、扇着。在该矿区施工的职工一年下来都会被蚊子咬的千疮百孔,奇痒难耐,但是,为了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就必须要面对并克服眼前的这一切困难。当年为打造地勘安全标准化建设,二勘院会同兄弟单位,以夏日哈木矿区的钻探施工项目作为试点,他率领的机台被选为示范机台。为此,他深感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安全生产中时刻注重地勘施工形象,加强科学管理,下大力气培养大家的安全、文明施工意识,提升施工质量,从自身做起,严格规范安全、文明施工行为,时时、处处规范和塑造施工文明形象。通过不断努力,机台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机台的施工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优质钻孔个数大大超出了往年,为二勘院树立了良好的施工形象和信誉,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也为院安全健康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大家的充分肯定,他带领的机台也因此荣获了2013年度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班组荣誉称号。

2014年,因工作需要,他继续留在夏日哈木矿区施工,施工中时常会遇到矿区地层的坚硬破碎与软弱构造带互层共同形成的钻探生产中的复杂问题,就是不吃饭、不休息他也要把问题解决。带着这样的一种工作态度和精神,在以后的施工期间,他们钻进了许多的复杂地层和坚硬破碎地层,所有钻孔基本都是一次性成孔,避免了由坍塌缩径诱发的孔内事故,并创造了矿区1120米的最高台效和历时3个多月完成300多米的最高记录。同年8月份,根据工作需要,他带着机台职工又转战到玉树治多县的日茸矿区进行施工,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在没有踏勘的情况下,他们机台就进入施工矿区。八月份的玉树阴雨连绵,矿区山陡路险,加上交通不便,一路上更是困难重重。在离矿区十多公里的地方车辆就不能前行了,要是用人工搬运,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搬完。没办法,为了不耽误工期,他带领大家开始冒雨搬运机械设备。由于矿区海拔在4500米以上,加上天气恶劣以及长时间的劳累,他和项目人员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大家陆续出现了高原反应,他也没被幸免。为了不耽误本来就不多的黄金施工期,他鼓励大家振作起来,一边含着药片一边搬运物资设备。就这样,经过一周的不懈努力,机台终于用大家的双手搬进了矿区,驻扎后只用了24天就完成了733米的钻探施工任务,得到了建设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在任职机长的3年时间里,他带领的机台共完成有效钻探工作量13400多米,最高台效在2200米以上。几年来,他的机台实现了“违章为零,事故为零”的预期安全生产目标,同时也是创造利润最多的机台。

情系地勘,朴实无华

在同事们的眼里,生活上他关心同事,工作上率先垂范,是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施工期间,无论是去钻机或是到职工宿舍,总是喜欢和职工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并一起探讨钻探技术与安全上存在的问题。钻探工作非常艰苦,特别是在青藏高原,面对高寒缺氧的矿区,每换一个施工点,刚开始都会因海拔、环境等因素,许多职工在身体、心里、精神上会有些不适应,这时他就会嘘寒问暖,竭尽所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大家说他是生活中的“及时雨”,工作中的“拼命三郎”。每年从三四月份出队到施工任务全部结束的这段时间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离开机台的时间比任何一个机长都少,基本上都在矿区坚守岗位,他总说:“钻孔的孔内情况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机台一旦出现问题他就能随时解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由于常年在高海拔的野外地区工作,高寒缺氧、过度劳累再加上身体上的老毛病,时常会感到身心透支,他说“身心疲惫的时候,真想离开矿区好好休息上几天”,但这也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他心里还是牵挂着野外的施工生产,从不愿因去看病耽误工作时间。他这样忘乎所以的工作,对家人也自是顾及不暇,有时候静下心来,他觉得很对不起家人,每年自出队到收队,一年到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妻子操劳和承担,甚至连老母亲病重期间都没在老人家身边尽孝,反而自己在外还让她们牵挂,每每这时,他心里总有许多的酸楚,总觉得这些年自己愧对家人的太多太多。但是转念一想,虽然不能和妻子耳鬓厮磨,不能和儿子共享天伦,不能对父母尽孝于膝前,但是在工作上努力让自己成为家人的骄傲和自豪,也算是对他们的另一种补偿吧。

无私奉献 执着不悔

高原矿区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再加上钻探工作的辛苦和劳累,锻造了他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在大家眼里,他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榜样,是一种精神。应该说,张伟只是广大辛勤工作的地质队员中的一员, 他与每一个地质队员一样,像一滴滴水,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像一束束阳光,照亮我们的地质事业;像一颗颗螺丝钉,永远坚守在最艰苦的一线岗位,在那里他们“润物细无声”,在那里他们“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新时代永不褪色的地质“三光荣”精神,践行着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的地质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虽然不会被历史铭记,但是他们所做的贡献却惠及子子孙孙,他们的光耀会触及每一个国人的眼球,他们的脊梁会托起历史的担当。在今后的岁岁月月里,祖国的各大山谷、旷野里都将继续飘荡着我们地质队员怀揣的理想和信念……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刘昶荣(实习)、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