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灵,男,汉族,广东兴宁人,1966年3月出生(48岁),1988年7月参加工作,201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核工业部地质学校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中专学历,物探高级工程师,现任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一大队地质勘查院院长(正科级)。
1988年7月,刘汉灵毕业分配到二九一大队,主要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物探、地质灾害勘查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一干就是26年。在这26个年头里,他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和才智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地质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地质行业“三光荣”和“四特别”精神。突出的业绩、扎实的作风和过硬的本领让他多次被省核工业地质局及大队评为“先进个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和“管理能手”等荣誉称号,在大队职工年度考核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等级。
忠于地质,美在坚守
刘汉灵刚参加工作时,正面临全国地勘队伍大多进入转型阶段,核工业铀矿地质队伍也进入“保军转民”时期,铀矿勘探任务越来越少,很多铀矿队伍都在转民办企业或从事经贸活动,有些铀矿队伍也转而从事其它金属、非金属找矿或参与工程地质勘察业务,这对于放射性物探专业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看着自己的同学和身边的同事陆续调离地质队,远离了深山老林,远离了在多数人看来艰苦、枯燥无味的野外生活,奔向繁华喧闹的都市,特别是有些同学调离地质队后下海经商,并逐渐小有成就、收入颇丰,他的内心也曾经有过挣扎,但对地质事业的热爱让他毅然选择了坚守。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家对地质找矿政策的调整,地矿行业跌入低谷,大部分的地勘队伍完全没有找矿任务,地质技术人员有的下岗、有的调离本单位、有的自谋职业、有的提前退休,刘汉灵又一次面临职业的抉择。面对找矿任务随时可能会被中断而失去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他依然选择了不忘初心,决定留在地质队,再苦再难也要“守得云开见月明”。
1997年1月,刘汉灵从基层分队调到大队机关工作。尽管机关位于粤北一小县城,但工作、生活条件比野外好多了,然而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收入,却让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那种对青山绿水难以割舍的眷恋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1998年2月,正当人们日益崇尚城市休闲生活时,他怀着一颗对地质事业忠贞不渝的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机关优越的工作环境,再次投入了崇山峻岭的怀抱,战斗在野外地质找矿第一线。
正是这种对地质事业的执着和不离不弃,刘汉灵先后担任物探技术员、分队物探负责,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参与完成了“广东省怀集县高凤地区金矿详查项目”野外物化探、地质填图、坑道编录等工作及详查报告的编制,并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提交了小型金矿床1个,他所在的分队于1990年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授予“找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3年7月至1996年6月,大队承担了大型科研项目——《广东省诸广南部主要控矿断裂铀成矿远景调研》,项目周期3年。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野外工作经验的他,被大队选拔到该项目工作,并担任物探组组长。野外地质调查跋山涉水虽然艰苦,但他总能以苦为乐,在恶劣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中找到前进的动力,乐此不彼,自始至终保持着一颗严谨的心,一丝不苟地全程参与完成了该项目,为评价诸广地区铀矿远景和后续地质立项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参加编写的项目报告荣获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7年度优秀铀矿报告二等奖。
在地质行业最困难时期,刘汉灵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物探、工程监理方面的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广东省大亚湾北龙-长湾地区中低放核废料处置场水文地质勘察”、“靠椅山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补充勘察”、“京珠高速公路小塘至甘塘段工程地质勘察”、“上瑞国道主干线(贵境)清镇-镇宁段工程地质勘察”、“广深珠城市快速轨道工程地质勘察”等50多项国内大中型及国家重点工程勘察项目,并有多个项目获奖,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一干又是近10年。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