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

杨立刚:他视找矿如生命

2014年12月15日13:17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实地找矿

1986年7月,杨立刚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专业毕业。离开学校到云南地矿局地质四大队报到的那一天起,就立下了誓言:一辈子以地质为荣,一辈子视地质找矿如生命!28年的历练,杨立刚从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地质找矿专家,在默默奉献中收获了丰硕找矿成果:参与和主持完成各类主要地勘项目50多项,提交地质报告40余份,参与找到大中型矿床6处,提供新发现矿产地20余处,累计探获及评价资源量:铜52.82万吨,铅+锌325.50万吨,银1589.07吨,锡9325.13吨,大理石荒料310多万立方米。参与和主持评价的矿区多数已被开发利用,为云南经济社会建设和矿业支柱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云南省3年地质找矿行动‘地质找矿先进个人’奖”。

长年累月跑野外,他把一切都交给了弱小的妻子,因为——

承诺是金,只能舍小家顾大家

实地分析矿区分布图(左一)

都说地质队员在野外工作又苦又累,可真正难熬的是远离亲人、在荒郊野外的独孤和寂寞。项目实施期间,杨立刚通常一年半载才能回一趟家。聚少离多的生活,让杨立刚对父母妻儿充满愧疚:儿子刚满月他就要出野外,弱小的妻子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既当妈来又当爹。当杨立刚再从野外回来的时候,儿子已会叫爸爸了。结束野外工作回到家,晚上也总是要加班,看着在电脑旁儿子那期待父爱的眼神,杨立刚总有说不出的心疼。在儿子的记忆中,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家长座谈会上从未出现过爸爸的身影。对于父母,杨立刚觉得自己不是个孝顺的儿子,年迈的父母日渐苍老,而他一年只有春节才有空回去看看老人。缺席了儿子的成长,疏于妻子与父母的照顾,时常让他愧疚自己对家人做得太少,然而亲人的理解与支持却为他的事业注入了无限的动力。

上世纪90年代,地勘行业不景气,杨立刚的很多大学同学、同行纷纷离开了地质部门。朋友们劝杨立刚:“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拿钱不多又顾不了家,不如趁早另谋出路。”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并表示不会轻易地放弃。“他就是‘一根筋’,真不知他图个啥!”同事议论。这些年,国内矿业市场渐渐升温,地质技术人员外出接私活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矿老板许诺给予不菲的报酬,请杨立刚私下帮他们看看矿山、编编报告,但每次杨立刚都很果断的拒绝了。他的理由既简单也朴实,“做人要清白,挣钱要明白,这是底线。”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刘昶荣(实习)、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