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在野外进行实测地质剖面记录
面对民生,他选择艰险
从2010年开始,云南高原连续3年发生严重干旱,河流干涸,田地龟裂,人畜用水告急。找水、打井成为当时最紧迫的民生工程。
张华多次被派往抗旱找水第一线,哪里最缺水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艰险就冲在最前面,足迹踏遍岩溶广布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丘北、富宁、广南等山区县的沟沟坎坎,经仔细工作,找到了一大批新的水源地。
岩溶地区的最大特点是溶洞多、暗河多,只要摸清情况,有的一经开发利用,即可提供饮用和抗旱保苗。可这些溶洞暗河又相当复杂,许多连当地群众也从未进入过,搞不好还会带来生命安全和危险。
砚山县阿舍乡有个叫地者恩的彝族小村,200多人、2000多头大牲畜早就断了水,只得赶着牛车到四五公里去拉水供应。村民告诉张华,村口有个洞,可以听见深处有流水声,但因洞子黑咕隆咚,从来没人敢下去。有一线希望就得争取,不能轻易放过。在乡国土所工作人员和村民的带领下,他们好不容易找到那个只有50厘米见方的洞口,一番查看和丈量,认为有可能可以下到洞底探个究竟。几个人都争着先下洞,张华一把推开大家,说:我身体好,小时候在罗平家乡也钻过洞,多少有点经验,就让我先下吧。大伙七手八脚为他系好安全绳,又让带上记录描述地层的用具和敲打标本的钉锤。
张华小心翼翼,一段一段往返下降,开始还算顺利。大约到了20米后,洞里什么光亮也没有,他取出手电筒往四壁照射,全是呲牙咧嘴的石峰石丛,阴森恐怖,只要碰到就会撕破衣裤,划伤手脚。安全绳打结,整个身子悬在半空,飘飘荡荡,万一掉下去就不知死活了。他顾不得这些,一边下降还一边默默记下岩层走向、倾角,由此推断水源出处。
终于降到洞底了,洞口的安全绳已放到40多米。手电筒照亮,洞底出现一个大水凼,张华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但水凼里是个什么情况,一时也搞不清楚,他只好一手抓住岩壁,一手拿着仪器,半悬着量水深、测PH值,判断水源流向。半天时间不见声息,洞口的同志焦急万分,直到洞底传来拉绳提升的预定口哨声,大伙这才松了一口气。经过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证明这个溶洞具备一定水量,水质干净,可供饮用和灌溉,遂将相关资料移交给地方政府筹备开发。
在抗旱找水期间,张华他们先后钻了26个溶洞和多条地下暗河,为20万多人口和数万头大牲畜解决了饮用水源,有的当年开发当年见效。满足饮用外的水还用来抗旱保苗,发展庭院经济,壮、苗、彝、回、汉等各族群众称赞,这是地质队员送来的救命水、幸福水啊!
张华在读起GPS信息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