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王敏、韩洁、王立武)越是保存好的古村落,交通越难行、经济更落后,保护难度越大。更多的担心是,这些远离工业文明的“活化石”一旦被开发,有可能遭受“建设性破坏”。
新型城镇化下,面对日益空心化的农村,面对渴望改善居住环境的农民,如何在保护与开放中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命力,记者在采访中透过一个个案例,寻找破题之路。
保护为先--转变观念是一堂社会大课
深山老宅,幽深溪水……村子依山而建,迭层递升,小溪流过村前,石板路遍布院落,随处可见的防御高墙、旗杆石、拴马树--这里是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的上堡村,曾经古苗王国的都城遗址,至今仍保留着500年前苗族起义的历史痕迹。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上堡村之所以能完整保留,和政府的引导有莫大的关系。在周围拆建一片的喧嚣声中,绥宁县县委书记唐渊说,我宁可发展慢一些也要把当地的传统村落保存下来!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国家传统村落最多的云南和贵州等地,经济和交通发展大都相对落后;而很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圈里、大城市周边,由于过多重视经济发展,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数量十分稀少。
工业文明与文化传承,在新型城镇化下如何携手并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传承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说。
今年8月和9月,住建部在杭州和成都分别组织全国千余名村镇干部进行培训。“保护古村落更多是一场观念的变革,寻找文化的认同感,是全社会需要上的一堂大课。”担任培训讲师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说。
记者调研发现,很多保护完好的传统村落,都在发展中践行了 “保护为先”的理念。如古村落较多的安徽省,对村落分类确定保护等级。黟县的西递村、宏村,为了防火,保护措施甚至细到每幢古民居都配置了消防器材,更出台法律严惩非法买卖窗棂、雕梁等古建筑构件行为。
“很多地方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不断提升。”赵晖告诉记者,在浙江松阳等地,当地政府不仅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更是松阳能够走出去的“软实力”和“活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