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韩洁、王敏、杜宇)传统村落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门近日准备联合公布新一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单,由此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将从目前的1561个扩增至约2500个。
如何看待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列入目录会得到什么保护?保护工作尚存哪些挑战和误区?记者专访了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回应社会关注的八大焦点问题。
传统村落保护上升至国家层面
记者:当前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意义何在?
赵晖:启动保护传统村落,是精神世界富裕起来的标志,是我国城乡建设思想进一步成熟的标志,也是认识发展本质、生活本质等一系列价值观的丰富和提升。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急于现代化的倾向,导致视角变窄,过度聚焦经济发展、西方文明以及城市的形态和文化。那些偏远的、传统的、较穷的村落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认为是落后的象征。
传统村落从被忽视、被破坏到被重视、被保护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设立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是村落保护的导向和号召,意味着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我们的视角更宽了,内心世界更有余量了,价值认识更完善了,更有文化自信了。
认定传统村落不是“给帽子”而是“找宝贝”
记者: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会得到怎样的保护?
赵晖:认定传统村落不是给“帽子”,而是为国家和民族找“宝贝”。对列入名录的村庄,目标是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用3年时间使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对没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不是不保护,够不上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会指导地方建设省、市、县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最大挑战是公众意识问题
记者:保护传统村落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赵晖:传统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社会六方面,目前保护利用工作存在一些偏差,偏重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保护传统村落最大的挑战是公众意识问题,表现在多方面:
一是社会认识不够。一些开发商或旅游公司过于追求经济价值,对传统村落过度开发;
二是很多游客保护传统文化意识不强,盲目猎奇和追求新鲜刺激,旅游公司则为了迎合游客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度开发;
三是村民自身认识不足,长期经济落后导致文化自卑,认为自己的东西就是落后、需要抛弃的,城里的就是好的,为了追求所谓“好的”而对自身的遗产不珍惜,轻易丢弃、毁坏、改变;
四是政府管理、指导力度不够,重开发,轻保护。
反对“博物馆式”开发和过度商业化
记者:如何看待一些地方出现的“博物馆式”开发?
赵晖:传统村落应该是活态保护,过度或不当开发都是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要避免传统村落成为博物馆中的摆设,坚决反对“博物馆式”开发。
我们始终的提法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护绝不是冻结,发展也绝不止于经济。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保护的途径。
记者:旅游开发是否传统村落发展的主要出路?
赵晖:地方保护传统村落热衷于搞旅游,这是好事,但要坚持适度有序。我们反对整村旅游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发展旅游、休闲度假等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发展成教育基地、研究基地、文化艺术场所、现代农业、一村一品等也是很好的方式。
加强村落活态保护,就是保护原住民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所和方式。要严控商业开发面积,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更不得将村民整体或多数迁出由商业企业统一承包经营,不得不加区分将沿街传统民居一律改建商铺。
核心是尊重村民意愿
记者:保护传统村落过程中,如何满足村民改善生活需求?
赵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期盼。保护传统村落,核心要尊重村民意愿,这是基本原则。这就要改变过去自上而下、一刀切做法,与村民一起讨论保护方式,改进村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生产生活品质。
对于村民希望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我们强调传统民居等建筑形态上不要动,但内部可以完善生活功能,如原先厨房厕所条件很差的,可在外观不改变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改造。同样,在不破坏整村布局的前提下,也可以对村内道路进行修缮、导入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这样做既延续传统风貌,又让原住村民能享受到卫生、舒适、方便的现代化生活。
认为“城镇化就是拆村庄建城市”是一种短视
记者:有观点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拆掉农村,对此您怎么看?
赵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传承文化。对具有悠久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传统村落是包括城市居民在内全民族的根,保护传统村落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助于避免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的错误趋向,避免农村失去特色、失去乡愁。
认为“城镇化就是拆了村庄建城市”的观点是城镇化中期容易出现的短视和片面认识。中央方针很明确,就是坚持四化同步,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当前农村出现的“空心化”趋势,一种观点认为没什么人住,就该拆了、搬了,这是错误的。只要有人世世代代居住、有人在那里生产,我们就应该努力把那里的基础设施搞上去、把生活环境搞好。
过去我们盲目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筑求洋求异,把很多城市的价值观带到了农村。新型城镇化下,不能让乡村成为城市经济文化的附庸,而要从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中挖掘民族传统的生存方式、审美理念、建造技艺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智慧和优势,传承并弘扬,改进其不足,作为指导当代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