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粉墙黛瓦,将不仅只在梦里——保护传统村落探索破题【2】

2014年10月31日18:32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粉墙黛瓦,将不仅只在梦里——保护传统村落探索破题

粉墙黛瓦

   多元投入--集中社会力量办大事

  传统村落的保护必然要投入巨资,非一家一户力所能及。今年起,中央财政首次对列入保护名录村落给予每村平均300万元资金支持。“这是中央支持保护工作的实质性一步。我们希望‘四两拨千斤’,全社会多元投入,加大保护长效机制建设。”赵晖说。

  湖南汝城县古村里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完整的祠堂、家庙,如土桥镇金山村就有六个祠堂。记者看到,在一座翻修完整的祠堂墙壁上记载了村民们自发捐助的资金,多的千元,少的几十元。

  除了村民捐资,近些年,新时代的村中“乡贤”们也开始回馈家乡。他们视野开阔,交游广泛,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对于哺育自己的家乡念念不忘。他们或回乡投资,或修建家园,改善着村落的面貌。

  “过去乡贤非常多,从村庄里走出去,回到村庄里建设个公共园林,供大家休息娱乐,完全是开放的。现在,我们也需要在政策上鼓励这样的乡贤。”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张大玉说。

  而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中的核心--产权问题,安徽等地开始探索破题。来自北京的张崇军认保了黟县宏村镇茶行弄的一处清晚期的古民居,投入120多万元对古民居进行修缮,包括屋顶翻漏、承重梁更换、电路改造等,原来破败不堪、漏雨严重的老宅子,如今成了一处体验徽文化的好去处。

  这得益于安徽黄山市制定了《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只要能很好地保护古民居,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在受让之后,可以办理古民居土地转让、房屋权属登记,解决产权问题。

  “必须跟时间赛跑。”黄山市文化委总工程师胡荣荪说,亟需打破古民居产权转让“瓶颈”,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古民居保护利用。否则,再过3至5年,又将有一大批古民居永远消逝。据介绍,近5年来,私下交易获得古民居使用权的有200多户。

  “与其让古民居私下里悄悄地买卖,不如光明正大地流转。”胡荣荪认为。

  企业等外来投资者也成为村落中保护的重要力量。胡荣荪介绍徽派建筑保护开发的投资比例是1:6:3,其含义是在安徽古建筑保护的投资中,政府占10%,国有大中型企业占60%,民营和个体为30%。在黄山“百村千幢”工程投入的近50亿元资金中,政府拨款占近30%,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融资比例占70%以上。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