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人民日报》四天头版头条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2】

2014年08月13日09:56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8月8日6版

落子京津冀 改革新棋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观察)

编者的话:

奥斯陆、阿拉木图、北京。世界地图上,由北至南的一条斜线,串起了2022年冬奥会的竞逐者;再度迈入申奥节奏的北京,多了一位河北“搭档”——张家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大推力”“没有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后花园’走不到‘大前台’”……京张联手申奥,被敏感的外界舆论嗅出了另一层深意。

风起于青萍之末。眼下,京津冀哪怕一个微小的互动,都能触动人们的神经。

时间回拨到5个月前: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由党的总书记主持会议,研究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前所未有!”一时间,热议如潮;

行走京津冀,触摸发展新脉动,期盼在升温,认识在统一,行动在加快,变革在孕育;

渤海湾畔,又一个肇始于春天的故事,徐徐拉开大幕……

协同发展 时至势成

区域一体注入强大“国家动力”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天津武清区的台头村,是津冀之间的一个普通小村庄。

即便脑力仍健的老人,也很难讲清村子属地的变动历史:一会儿天津,一会儿河北,一会儿又回天津。

对于46岁的村民马全旺来说,看似复杂的变化其实模糊而又细微。乡音未改,民俗如故,老辈与在河北的亲戚仍旧走动。

燕赵自古是一家。

同处燕山之南、太行之东的京津冀,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不必追溯久远,仅仅上个世纪,北京(时称北平)、天津就曾先后做过河北的省会。河北唯一一所“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至今还坐落在天津。

30余年了,三地一体化的呼声从未间断,各种合作从未停止,但在学界、舆论眼里依然只是“起大早、赶晚集”“雷声大、雨点小”。

直至今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善弈者谋势”。这一回的协同发展,可谓时至势成。

势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势;

行政区经济日益向经济区经济转变,这是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渐次推进,这是势;

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京津冀明显是匹“小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一体化程度等,与珠三角、长三角都有明显差距,需要尽快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成为新的增长极,这是势;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广袤的北方经济腹地作为支撑,京津冀不可或缺,这是势;

大城市病越来越重,京津与周边发展差距在拉大……各干各的无法独善其身,这些都是势。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

“习总书记亲自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伟大实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北京市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部署,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要求,回应社会各界关切,恰逢其时,水到渠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大势未到,事倍功半;大势已到,事半功倍。”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说。

审时度势,是韬略,更是担当!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京津冀区域规划,10年过去仍在打磨。前几年,甚至连规划范围应多大、规划名字叫什么的基础性问题,都尚有争议——不难想象,真正推进,难度会有多大!

三地“捏不到一块”的老问题,这一次被注入了“国家动力”,变得豁然开朗——

不到3个月时间,北京市委连续召开三次全会。“史无前例”的高规格,一条红线清晰可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示范,主动作为,以更大的视野、在更大的尺度上谋划和推动首都工作。

同样高规格、高频度,天津、河北的决策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谋划。

部署“趁热打铁”,行动“快马加鞭”。

在北京,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加快推进,动物园、大红门两大服装批发市场整体外迁已成定局,北京凌云化工落户河北邯郸,一个半月即完成整体搬迁,新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开始试生产;

在天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科技合作和高端产业对接紧锣密鼓;

在河北,压减过剩产能的“6643”计划如火如荼,与京津开展产业对接、签署合作协议的消息接踵而至……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目标既定,方向已明,京津冀三地热起来了,急起来了,动起来了,形成共识的事先抓起来了!

……【详细】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谭洁羽(实习)、盛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