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河南郑州立交桥下种枇杷 死了又种种了又死【3】

2014年07月04日08:38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河南郑州立交桥下种枇杷 死了又种种了又死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纪德尚认为,城市建设事关每个居民的利益,一旦失误,必然会造成巨大损失。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更加小心谨慎,不能让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再次出现。

  纪德尚:就算最后树挪出去活了,也还有一个劳动力成本的问题。怎么样使我们的投入少一点,产出多一点,对老百姓利好一点,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吧,不能想当然办事情。绿化本身是对城市有好处的事情,关键要有一个科学规划科学论证,要征集群众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出决策。

  昨天下午五点,中国之声记者也曾联系上郑州市园林局宣传处,申请就“桥下种树”的有关问题进行采访,对方留下记者联系方式并承诺将立即回复。但此后一直没有回应,当记者之后多次拨通园林局宣传处电话和联络人手机时,均无人接听。

  而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郑州市园林局负责对外宣传的工作人员就此事做出回应。针对“桥下种树不科学”的指责,园林局工作人员称,立交桥下种耐阴的乔木和灌木,国内一线城市做得很成熟。针对市民提出浪费财力的质疑,园林局解释称,比如某中标单位工程款是一百万,要经过一年的管养期,存活率等达到设计要求,才能竣工验收。钱由市政府拨付。管养期内如果出现苗木死亡,施工单位要免费补栽、养护,不存在重复花钱的问题。

  “桥下种树”并非不可,但要种的科学、种的合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叫“大胆尝试”,何况这事最终是需要财政掏钱,那就得揉细了、掰碎了,弄明白这钱掏的值不值。

  园林局回应称,一年的管养期内树死了,中标单位免费换。但是,一年之后,怎么办?如果因为不见阳光、水土不宜,树还会大批死亡,那又谁来管?最终还是得由财政和百姓来买单。所以,就像报道中的学者所说,做公共决策前,少拍脑袋,多一些科学论证、多一些征集意见。(河南台记者文辉)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李宇浩、盛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