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开春种树、绿化环境本是一件让市民拍手称快的好事,然而记者在郑州京广快速路立交桥下发现,这里刚刚种植的十几颗梧桐树的树梢离桥底和桥墩都很近,只有不到一两米的距离,市民们质疑,桥下种树,跟屋里种树有啥区别?见不到阳光,能活不?即使能活,又能长多高?顶住桥咋办?郑州市园林局为此回应说,这是一种增绿的新探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陈建利对此做独家解读。
陈建利:立交桥下种梧桐我们的确还是第一次听说,但如果说它是一种主动的“大胆尝试”,甚至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我想这个解释有点过,恐怕大多数的人都不会接受。因为很显然,立交桥不可能对梧桐的生长无碍,如果修剪的不及时、不到位的话,也不能够保证树木今后不会对立交桥造成损害。这样的这种科学常识,基本上可以不用专家来论证。面对民间的质疑,众多相关的城市管理者最好还是别给自己带高帽,不科学就是不科学,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其实最近几年,郑州的城市绿化和市容建设方面,有很多的做法都遭到了市民的质疑。去年的4月,郑州实施了一个“退路进店”的工程,拆除了全市共计400多个报刊亭,使得郑州成为了全国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当地的媒体还报道说,这项惠民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实际情况是新建的700多家的销售点,市民却找不到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去哪买当天的报纸,满大街随地摆摊卖报的现象却十分普遍。这样的新模式,其实既没有改观市容,更没有便民惠民,反而影响了报业市场的繁荣,影响了群众正常的文化生活需求。
我觉得“立交桥下种梧桐”也好,“退路进店”拆除报刊亭也罢,都不是管理创新的大胆尝试,而是不讲科学的盲目决策,是打着“惠民招牌”却违背民意的面子工程,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