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批签发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疫苗等生物制品,在上市之前进行的强制性检验、审核制度,是对疫苗安全的最后把关。以往出现问题疫苗上市销售的情况时,批签发制度总被质疑监管不严,而现在,却有企业质疑它管得太宽。
三批不合格疫苗带来四个亿的问题
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疫苗生产企业,公司老总张译最近一脸愁容,原因是他的117批总价超过四亿元的狂犬疫苗,一直没有获得签发。今年四月,他找到了负责批签发的食药监总局下属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沈琦这样答复。
沈琦:你这11批,张总,我们一直都给你签着,吉林所来了一个报告,两批不合格。在第一批不合格前面,已经签了十来批,正好接到他的报告,我就没法签了。
事情还要从3批不合格产品说起。2012年12月到2013年8月,辽宁依生共申请120批狂犬疫苗批签发,中检院受理并进行了检验。去年七月和八月,中检院先后通知公司,这120批中,有3批疫苗无菌检查不合格,主管部门据此认为,其它117批也有风险。
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就像你这个问题,只要这三批有染菌,因此,其它的肯定就是有风险的。疫苗是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所以这样的话,对117批涵盖范围内的,不予签发。
企业政府部门扯皮:疫苗批签发是系统性检定还是个案检定?
食药监总局认为,疫苗的批签发是系统性检定,只要其中的一批发现问题,就有理由怀疑是其它批次可能存在同样问题。然而,张译却并不认同。
张译:批签发管理办法给你,你看看这里面有没有这一条?根本没有这一条。任何法规都得具体说明违反了哪一条哪一款,才能去判处。
是企业胡搅蛮缠,还是主管部门有意刁难?必须承认:疫苗关系公众人身安全,再严格的举措也不为过,因此食药监总局的认定可以理解。而企业的观点似乎也不过分,因为整个《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中,都没有明确规定,疫苗的批签发是系统性检定还是个案检定。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