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4月2日新媒体电(记者 辛林霞 梁书斌 刘景洋)中国国家林业局日前宣布,停止以大小兴安岭为主的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一追本溯源的做法,给缓解华北地区严重雾霾及东北粮仓水土流失带来希望。
停伐让大小兴安岭回归生态屏障
1日上午举行的停伐仪式上,曾经伸向森林获取木材的斧头、油锯等正式进入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从而宣告中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国有林最集中的大小兴安岭进入全面休养生息时代,回归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屏障”本质。
一周前,塔河林业局盘古贮木场场长齐毅告诉记者,再有一个多月,贮木场内所剩的1.4万立方米木材都将销售一空,眼前这个拥有45年历史、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贮木场也将随之关闭。
20世纪中叶,为满足经济建设需要,中国开始对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进行大规模开发。据统计,由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自建国以来累计生产木材6亿立方米以上。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3月3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由于长期过度开发,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林缘不断退缩、土壤侵蚀加剧、湿地功能下降。如果不坚决停伐,森林生态屏障功能将进一步衰退,直接威胁到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安全和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森林资源的危机及林区经济的危困,促使中国政府决定采取行动。在对1998年特大洪水深刻反思后,中国投资千亿元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直至彻底“封山”。
“吃木头”不再养人
当数以万计中国东北林区伐木者放下斧头、油锯时,正是有着中国林业精神符号的马永顺诞辰一百周年。这位在伐木号子声中砍下数万棵大树的林业工人,弥留之际仍在哼着自编的植树小调。
如何重新看待森林,是停伐必须面临的话题。
“停伐了,最高兴的是我。”在26岁的张东亮看来,不能靠“吃木头”养人,蜂蜜才是森林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自从10年前跟随父亲到小兴安岭养蜂,他就再没打算离开。停伐有望扭转因生态和气候变化造成蜂蜜产量下降的局面。
“我们只减不加。”张东亮说,对于珍贵的椴树蜜,他们只剔除杂质。最高端的产品,是将蜂巢直接包装出售,专卖店、网店销售节节上升。“蜜蜂是森林天然的生产者,我们做的,只是再帮蜜蜂一把。”
应当对森林的索取不再限于木材,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才是林区的新任务。“就连虫子都应适当享有不受人类打扰在森林里生存的权利。”一名林业干部这样说。
从“吃木头”到从生态改善中获益,越来越多的林区人意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提到近年来全国各地频发的雾霾天气,一些林业工人还希望通过生态补偿或碳汇交易的方式,来体现林区百姓保护森林的生态价值。
国有林业开启转型之路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的全面停伐,将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话题再次推到人们面前。
此次以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为主体停伐的两大国有森工系统,经营管理森林面积1845万公顷,部分林区多年沿袭政府和企业合一管理体制。森工以采伐为主业,围绕完成生产任务进行管理,林区管理者既是林业企业法人代表,又是当地政府行政长官。
这种既是森林采伐者又是资源监督人的双重角色,被人形象地比喻为“让猫守护一条鱼”。伊春市木材经销局局长卢凤海表示,这一政企不分的体制对资源破坏大,“饿极了是看不住的”。
由于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森林可采资源濒临枯竭,完全依靠企业利润的数亿元行政管理费用无着落,森工各企业金融机构债务达92亿元,林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至少有逾5万从事采伐相关工作的林业工人面临转岗,当地建立起来的以木材为主的产业链面临解体。
针对现有体制的弊病,中国已有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改革,林区局试点推进政企分开、企事分开,将企业负担的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
不少林业干部认为,国有林区体制改革很敏感,“谁也不会主动谈及这个话题”,一些干部则直接指出,地方行政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和企业经营分开的改革难推进,是部门利益和权力在作怪。
“政企分开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是林管局收入养政府,政企分开困难,停伐后时机已然成熟。”卢凤海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