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旧城房屋修整已惠及5万户
2012年至2013年底,市规委委托6家评估单位分两个阶段对什刹海、大栅栏、景山、东四等14片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从评估情况看,规划明确了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于保护的认识,对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街区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功能延续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维持。
在民生改善方面,以房屋修缮、三大设施完善和街区环境提升为代表。其中旧城房屋修缮整治工作共计修缮院落5000多个,房屋110万平方米,改善了5万多户居民住房条件;胡同整治及路灯更换、变配电设施建设及架空线入地、煤改清洁能源、上下水改造、户厕公厕升级等市政设施改造,使旧城区市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
烟袋斜街改造带动居民参与
据介绍,烟袋斜街保护修缮之初,不少开发商提出过“整体搬迁、整体改造”模式,保证把烟袋斜街历史上最繁盛时期的商业店面老字号全部恢复起来,但前提是居民全部搬走,由开发公司全权经营。这意味着土生土长在此居住和做买卖的人被迫离开,原本在这里延续生长、丰富多样的真实生活形态消失,居民们也失去了参与保护与修缮、体验发展与优化的过程。最终,整齐干净却虚假乏味的仿古街道模式被西城区摒弃。2008年对烟袋斜街内的广福观进行修葺时,居民切身感到了这里的变化,不少住户、商户开始自己拿钱出来修缮自己的房屋。(记者 孙颖)
五大问题
人口密度大,人均居住条件未改善。
市政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改善实施途径单一,胡同停车难日益严重,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环境恶化,部分区域旅游交通与常规交通互相影响。
社区及公共设施缺乏。
旅游、商业与居民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居民不胜其扰矛盾较大。
六点建议
解决根源性问题,产权的市场化改革是街区复兴的前提。
转变发展思路,彻底改变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调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财政投入的公益性属性,其余依靠建立健康的市场机制实现。
重构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应以民生改善为当前历史文化街区工作重点。
扭转方式,加大旧城功能优化,提升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注重社区的营造,以社区建设与社区营造为切入点,政府的政策机制需稳定、延续,给居民思考的时间和决策的自由。
建议
产权市场化
令旧城复兴
与会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民生改善提出了五大问题和六点建议,认为产权的市场化改革是街区复兴的前提,应从战略高度用发展眼光以极大勇气和改革魄力破解难题。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北京市原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早于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需要及时修订,以便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审批要求。
在接下来的3个多月里,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将联合社会科学界委员、各民主党派及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开展调研。
(来源: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