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神鹰”:在惊涛中搜寻生命【4】--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东海“神鹰”:在惊涛中搜寻生命【4】

2013年08月07日21:04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东海“神鹰”:在惊涛中搜寻生命

绞车手、救生员教员朱林飞。 记者 郭一江 摄

  每个指令都性命攸关

  朱林飞,绞车手、救生员教员,70后,国内空勤第一人

  在东二飞的办公楼中,三楼末端是副队长朱林飞的办公室。偌大的写字台对面摆放着一个花架,一株藤蔓植物横贯其上。“摆弄这个花架的时候,我以为藤叶爬到中间的时候就能回上海了,现在看来和老婆孩子还得继续分居。”肤白而微胖的朱林飞笑呵呵地说,语气中有些许无奈。

  四十出头的朱林飞从事过很多岗位,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救捞队伍。他做过潜水员,捞船、救人;他做过飞行队的救生员、绞车手,下海救过人;他还是国内第一个救生员教员,第一个绞车手教员,第一个检查员,整个救生员行业的标准以及培训教材几乎全都出自他之手……在救生员系统里,他有着“国内空勤第一人”的称号。

  在东二飞,朱林飞的荣誉和先进事迹众所周知,世界海事组织海上搜救特别勇敢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面对成绩,朱林飞很坦然:“几个偶然的机遇吧。”

  1992年,中专毕业的朱林飞正式进入救捞行业。“当时分配工作的时候运气还不错,上了‘沪救捞3号’,这可是当时我们国家最先进的船。”就这样,朱林飞在船上干了将近十年。

  从“水上”到“天上”,转变发生在2002年。当时为了培养合格的救生员,救捞系统计划选拔几位优秀人才,前往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学习。飞行队采用全英语教学,因此曾经在广州学习、英语基础很好的朱林飞显现出自己的优势。“粤语、英语我都没有问题,所以我就成了第一个被派往香港学习的大陆学员。”

  “第一次上飞机,那些专业英语我只能听懂40%,得靠手势去猜教员的意思。”为了能够尽快跟上学习进度,朱林飞仔细记录下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同时逼迫自己将英语当做“母语”来运用,“睡觉做梦都在背《绞车手手册》。”最终,朱林飞以“B”级的成绩毕业。

  回到大陆,朱林飞进入东一飞,靠着深厚的基本功,迅速在飞行救助一线冲向“最危险的地方”。2005年12月11日,对于朱林飞来说,是难以忘怀的一天。“那天渤海湾的最高风力达11级,天气异常恶劣,所有的船都在呼叫。”当天,在雷达屏幕上,他清楚地看到有17个求救信号在闪烁。面对如此景象,朱林飞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全力投入到救助中。“当救到第5个人的时候,危险的状况发生了,直升机的钢索缠到船的桅杆上!”朱林飞淡然的表情变得有些激动,“要知道这种情况对直升机非常危险,如果强行把钢缆切断,钢索上的两名救生员就回不来了。”幸好,当时的救生员在紧急关头奋力一拽,将钢索与船体扯开。随后,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救助过程中,朱林飞和队友一共救起11名遇险人员。由于没有夜航救援能力,夜色降临后,救援被迫终止。“当天海水温度是零下13℃,等第二天一早,我们再去现场,已经无一幸存。”

  或许因为这件事情的刺激,朱林飞在随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在之后组建的北海、南海救助飞行队中都曾有他辛劳的身影。值班、教学、编写教材、撰写标准……几年来,朱林飞忙得不亦乐乎。

  说起救助飞行这个行业,朱林飞积累的经验与理论要比别人多得多,他边说边比划:“把救生员放下看似简单,其实一个不留神,人打在船上或甩在桅杆上,船员没救上且不说,可能还搭上救生员的性命。操控不好,整架直升机及所有机组人员可能都要赔进去,‘全军覆没’。”

  如果说,机长和副驾驶员分别是直升机的左右脑,那么,绞车手就是直升机的眼睛,救生员则是直升机的手臂。早期,中国救捞系统的救生员、绞车手年度检查、考核都必须依赖于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2009年开始,救捞系统的救生员、绞车手可以自主考核,考官就是朱林飞。他说,当教员并不轻松,每个学员在他心中就是一本书,救助中的每个动作都是性命攸关的指令,所以每个学员的习惯、处理方式等都清晰地刻印在他的脑海里。

  年届不惑,朱林飞也会想家。“实在想老婆儿子了,就打电话。每个月手机话费五六百很正常。”谈起家人,他很自豪,从小没有怎么管过的儿子,今年中考成绩相当不错。“如果有机会回去,一定带他去打羽毛球、游泳。”这是儿子最喜欢和老爸一起做的运动。说到这些,朱林飞笑了,很欣慰。

  每一次飞行救助,都是直面生死的考验,难道没有一点害怕吗?同处不惑之年的郭正伟打比方说:“海上有危险,我们必须去。如果我们不去,渔民和船员就性命堪忧,就像医生进了手术室,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以前当兵,上战场,只要往前冲。现在做飞行救助,至少出发之前,还可以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将所有可能的风险、各方面的压力都考虑进去,相应的防护措施也做好了。等到真正行动,也就无所畏惧了。更重要的是,任务完成之后,我们从内心来说感觉非常自豪,是救助飞行队集体给了他人一次重生的机会,我们每个人——机长、副驾驶员、绞车手、救生员,作为其中的一份子都感到无上光荣。”(记者 付鑫鑫 徐维欣)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