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大的海域中,活跃着这样一群救捞人,他们总在狂风巨浪中出征,用血肉之躯筑成海上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常被称为“追风人”。
□中国救捞体制改革十年来,普通民众对救捞人的工作仍然知之甚少。近日,文汇报记者兵分三路,分赴南海救助局、东海救助局和北海救助局,揭开海上“追风人”的神秘面纱,7月31日推出首篇报道。
“追风人”:行走在浪底下
彭建波几乎参与了近年来所有著名的海上救援行动,他性格内向,被称为“沉默的好人”。 记者 郭一江 摄
在救助船上工作了38年,林清被人们称作救助“活化石”。图为他在暴雨中加固甲板装备。 记者 郭一江 摄
2007年11月9日,“南海救111”轮在三亚东南海域救助主机故障、满载27万吨原油的超级油轮“SHINYO SAWAKO”,创下救助最大吨位遇险船舶纪录。(资料照片)
7月23日,晴,海面相对风力4级。
“南海救116”轮行驶在宽广的海域上,一出珠江口,大海便呈现出一片深邃的蓝色来,在和风下泛着细小的波纹。这里是近海区域,岛屿连绵不断,远近停泊着大小船只。
“南海救116”轮是一艘服役仅2年的远洋救助拖轮,长98.97米、宽15.2米,在无垠大海中,就如一片树叶般微小。然而,与商船不同,救助拖船的规模不以吨数、而以马力来计,在南海救助局,116轮以8000千瓦的马力位居第二。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它能够拖动数万吨的邮轮,远远望去,就如一只蚂蚁在拖动大象。
身穿橙色救生服的大副林清,正挨着船舷和几个水手聊天。对他们而言,这种风和日丽的好日子难得一见。“如果每次出航天气都这么好,那谁不爱这一行?”林清说。他蓄着极短的寸头,眉毛粗深,肤色黝黑,笑起来时眼角边尽是沟壑,“我们出海的时候,都是风往哪里跑,船就往哪里开,船常常在浪底下走。”他说着站起身,蹒跚着往舱里走。10年前,他在一次救助的过程中,被5米高的浪扑翻在甲板上,以致右手右腿俱折,粉碎的那段大腿骨,如今以一条钢筋代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