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恐惧时刻”
每一个船员都向记者描述过他们经历的“最恐惧时刻”,在那一刻,他们几乎都从心底里说,“这一次可能回不来了”。
在“南海救111”轮和“南海救101”轮的政委邓树鸿的记忆中,“最恐惧的时刻”发生在2008年4月13日。那天,台风“浣熊”登陆西沙北礁,由于台风生成时间较往年要早,没有任何准备的渔民来不及回港避风,有3条渔船的动力设备进了水,陆续触礁沉船。18个渔民被困在北礁石的一个灯塔上,断水断粮,伤员生命危急。
邓树鸿说,救助船刚驶离三亚基地,就遇上了8米高的浪。船行驶时,就看到眼前的海水慢慢升高,仿佛竖起一堵水墙,最后铺天盖地,从船头打到船尾,在惊涛骇浪中,船体以30度角来回摇摆。船员们无一不出现晕船的症状,每个人都手捧一个桶,边呕吐边作业。
尽管闻者心惊胆战,但邓树鸿却说,工作17年来,他对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我们救助时最害怕的,倒不是风浪,而是可视度低的工作环境。”他说。当晚,救助船到达北礁时,危险才真正来临。
最初,救助船找不到渔民,只能围着礁盘转,船员们试图通过夜视仪来找,但依然无济于事。直到天蒙蒙亮,值班水手才从望远镜里发现灯塔上有人在招手。当时台风已过,但浪涌依然很大,在礁石上砸出巨大的浪花。由于救助船无法靠近灯塔,只能放救生艇下去,邓树鸿就在其中一条救生艇上。
“浪很大,一上一下,增加了控制小艇的难度。礁石盘就像迷宫一样,经常无法通过,只能退出后再试第二条路。”邓树鸿说。在前进的过程中,小艇搁浅了,这一刻,邓树鸿惊出满身冷汗。当时,大船泊在礁盘外面,超出了对讲机的信号范围。同时,在这种水浅浪急的状况下,他们也几乎无法得到外界的任何支援。最后,小艇上的船员用竹竿,慢慢将船撑了出来。
2个小时后,小艇终于到达灯塔,救出幸存渔民。在一天两夜的等待后,渔民们的眼睛都熬得通红,衣服也几乎没有干过,但心情却很轻松。“在南海,渔民看到雪白的救助船出现就很放心。大难不死后见面,大家甚至有心情开个玩笑。”邓树鸿说,由于他们的救助对象多是当地渔民,因此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中国的南海海域,冬季饱受东北季风和寒潮影响,夏季台风袭击频繁,春秋两季多雾,险情的发生几乎不分“忙季”和“闲季”。同时,南海航线繁忙,各国船只往来频繁,国际救援的任务十分重大。
在救助一线坚守24年的船长彭建波是邓树鸿的老搭档,他几乎参与了近年来所有著名的海上国际救援行动。这期间,彭建波所经历的“恐惧时刻”,早已数不胜数。
2006年,受台风“珍珠”影响,多艘越南渔船沉没,众多渔船失踪,幸存者身陷燃油耗尽、粮水濒绝的险境,彭建波驾驶“南海救111”轮,顶着11级大风出海,在东沙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搜寻幸存渔船并给予物资救助。在历时16天的救助过程中,他坚守在驾驶台没有离开,足足瘦了6斤。
少年时,彭建波曾被电影里船长驾驶军舰乘风破浪的画面所吸引,怀着对大海的浪漫幻想,成了一名船长。如今,身为老船长的他,却更多地感受到大海的凶险无常。由于常年漂泊在海上,与世隔绝,除了船上的兄弟们,几乎没有其他交流对象,久而久之,彭建波从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活泼小伙,变得内向、沉默甚至“封闭”。他还有点“悲观主义”的职业病:“我没看过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知道里面的大海有多美。但有一回,有人问我,那部电影里看到飞鱼落在船上,真的会发生这种情况吗?我说,会有这种情况,但这说明台风要来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