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追风人”:行走在浪底下 硬汉的另一面是柔情【4】--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南海“追风人”:行走在浪底下 硬汉的另一面是柔情【4】

2013年08月07日21:04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南海“追风人”:行走在浪底下 硬汉的另一面是柔情

  船上的“无名英雄”

  在船上,轮机长俗称“老轨”,关于这个“轨”有多种讲法。有人说,最早船舶的主机采用与火车相似的蒸汽机,技术参数人员多来自火车轨道领域,所以此“轨”同火车轨道的轨。也有人说,由于最初船舶以煤作燃料,机舱人员干完活总是一身油污,而且机舱位于船舶的最底层,终日不见阳光,时间长了也便成了“鬼”……

  张尚耀,是南海救助局的“金牌老轨”之一。

  从一层的起居甲板到轮机房,要穿过一道门。跟着张尚耀推开这扇厚重的门,走下狭窄的楼梯,瞬间便步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就是我们工作的轮机房了,轮机房是船的心脏部位,也是整艘船温度最高的地方。不管甲板上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大作,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的,就只有热和吵。”

  记者试着在两台发动机的中间站了一会儿,巨大的轰鸣声让人完全听不清身边人的“讲解”。也就几分钟的光景,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受不了吧?这里的温度常年在五六十度间,别说整天要在这作业,即便啥事儿不干,大冬天光站这儿都一身汗。”

  脱了鞋走进开着空调的控制室,终于从“桑拿”的节奏中回过了神。放眼四周,一台台“精密仪器”看得人眼花缭乱,光是各色按钮,就不下几百个:“船上大大小小设备的状态,基本都能在这里监控到。一旦出现问题,电脑屏幕上都会自动‘报警’。”

  张尚耀感慨地说,这些年技术进步了,在一些比较新的船上,轮机房才有了控制室。以前没有控制室的时候,轮机员都是直接坐在发动机旁,靠眼睛看、耳朵听去监测设备的好坏。

  但是,现在的船先进了,他们要学的东西就更多了。平日里除了日常训练和对设备的常规养护,张尚耀最喜欢钻研船上设备的说明书:“像116轮这种2011年才投入使用的新船,即便是老船员也难免会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时候恐怕就只有说明书最能帮忙。”

  今年42岁的张尚耀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轮机专业。1995年进入南海救助局,从实习生一路做到“老轨”,张尚耀花了足足十一年。2006年台风“珍珠”来袭,当彭建波在驾驶室里掌舵时,张尚耀也几乎没怎么合眼,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于滚烫的机器和管道之间反复检查,生怕船上有什么地方“掉链子”。当时,救助船是冲着台风的中心开过去的,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不间断运作下,各类机械设备极容易因为负荷太大承受不了:“那次台风特别厉害,我们的船都摇到了三四十度,很多年轻的同事不行了,抱着桶狂吐,房间里的床也没法睡,因为睡上去马上就会翻滚下来。在那种场景下,说不晕船是假的,但作为轮机长,没办法晕是真的。‘老轨’要是晕了,谁来指挥保证救助船的安全运行呢?救助船自己的安全如果都没法保证,又怎么去救别人呢?”

  林清说,船上每个岗位都很重要,谁都少不了谁:“比如彭船长,他要对整条船和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要驾着船在浪的缝隙间通过,要小心靠近被救助的船只以免碰撞,压力很大。比如张尚耀,没有他在高温里维护设备,船就开不了多久。再比如,穿着救生衣、系着钢丝绳,在大浪里作业的,就是我们这群在甲板上工作的人。”

  在救援任务中,无论是控制救生艇还是放牵引缆绳,都需要水手在甲板前沿进行操作。在风大浪急、船体反复摇晃的情况下,被巨浪拍倒、从甲板这头滑到那头都是“家常便饭”。为了安全起见,救助船上的水手往往会在开展作业前先在甲板两头系上安全钢索,然后把腰间的锁扣扣在绳索上,以便将滑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甲板上工作的另一种危险来自缆绳,它是救助船连接遇险船只的必要工具,在船只晃动的过程中,缆绳会冷不丁横扫甲板,若是不留神被刮倒,轻则骨折,重则有生命危险。

  尽管做了三十多年大副,林清依然时刻紧绷着弦,就怕出事。在一次救助任务中,水手们放下救生艇,将受困渔民接到救助船上,由于风大浪高,船体剧烈摇晃,救生艇的一侧绳结突然松开,整艘艇呈九十度垂落。当时,在甲板上指挥的林清几乎目眦尽裂,咆哮着让船员们将小艇放回海面重新起吊。

  “看着那一幕,我都忍不住流泪了。说来也怪,从船长到水手,每个人一到工作时就忘了自己。有个小船员晕船十多天,瘦得像骷髅似的,只剩下两个眼睛,却依然坚守岗位,一天都没懈怠过。”林清说,“我们这些船员是真正地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了,能称得上是无名英雄。”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