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账:每年每个小学生减负3000多元,高中生4800元
在神木县东边沿山一带,坐落着一排排褪了色的红砖砌起的平房。“××商店”、“电动车行”等大大小小的牌子不甚整齐。墙面上,每隔一段,就有蓝色涂料写着“生男生女都一样”之类的标语。
这里距离神木县最繁华的东兴街不过两个十字路口的距离。稍显破败的景象与西边的高楼林立显得非常格格不入。
刘云的家,就住在这里。
刘云和丈夫都没上几年学,一家人生活的主要来源就是丈夫在煤矿打工赚来的微薄收入。
然而,7年前,刘云的丈夫突患重病。为了给他治病,刘云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但丈夫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那一刻,我觉得天都塌了。”刘云说,丈夫刚去世的那一年,她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的。那时候,儿子翔翔刚上初三,女儿婷婷也到了上学的年纪。
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的家庭,生活可想而知。
但刘云咬紧牙关,没让孩子辍学。“我和他爸就是因为没有文化吃了亏,我不能再让孩子受这个苦。”
在亲戚的帮助下,刘云在离家不远的街道上搭起一个小棚,靠卖菜维持生活。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日子又过了下去。
因为有国家“两免一补”的政策,翔翔上学只需要交很少的杂费。孩子自己很争气,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十名。
2007年,翔翔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上了神木二中。街坊邻居每次见到刘云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你儿子有出息,你没白苦。”
同一年,女儿婷婷也开始读小学。她正赶上神木县出台《神木县保障2007年义务教育经费的实施办法》,实施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教育。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电教教材代办费、食宿管理费等费用全部免去,寄宿生还有每天2.5元的生活补贴。
学校实行的“零收费”,让刘云身上顿时一轻。
从2005年的“两免一补”到2007年的“五免一补”,神木县一共投入教育资金10680万元。
“我们的各项标准都要高出国家标准。”神木县教育局收费办副主任薛志林说,“这种零收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但刘云开始发愁翔翔的高中学费了。对高中,国家的减免政策就没有了,所有的费用就要靠自己承担。
凭着前几年卖菜攒下的积蓄,再加上亲戚的帮助,刘云总算凑齐了翔翔第一年上学的费用。但到第二年,刘云怎么也拿不出这个钱了。
2008年,神木县首开先例,出台《神木县人民政府十二年免费教育实施办法》,投入17085万元,将像翔翔这样上高中的孩子,一并纳入了免费教育体系,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这一次,对刘云来说,是实打实的雪中送炭。
原本,翔翔上高中一年的开销至少要6000元。“每学期要交纳学费800元、电教教材代办费20元、计算机上机费60元、住宿管理费130元,到了冬天还要收取50元的取暖费,还有课本费、作业本费、生活费等费用。”
根据神木县教育局统计数据,2009年,全县12年免费教育资金累计投入了17013.38万元,7万多名中小学生得到了实惠。
此后,神木县免费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增加,2010年投入17292.83万元。2011年,又在12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向下延伸,出台《神木县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实施方案》,投入19730万元实现15年免费教育。
2012年春季起,除高中学杂费不变外,神木县更是将小学、初中、职高的学杂费由240元、300元、1600元分别提高到800元、1000元、3680元。
公用经费也从小学550元、初中750元、高职中500元分别提高到800元、1000元、1200元。加上生活补贴提高和蛋奶工程的实施,2012年神木县十五年免费教育的总支出升至30781.24万元。
自此,神木县从2005年开始实施免费教育,至2012年,共投入资金约12.2亿元。记者按全县43万人口计算,人均投入3837元。
中国青年报记者按2012年免费标准计算,每个有小学生的家庭每年减轻负担3200元,初中生减负3700元,高中生减负4800元,职高生减负近7000元。
“儿子现在上大学的钱,几乎都是那时候攒下来的。”说起儿子,刘云脸上布满了笑容。如今,翔翔已经是西安某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他前段时间还打电话跟我说,打算明年回家工作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