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发现唐刘济墓的几个问题【4】--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北京新发现唐刘济墓的几个问题【4】

2013年07月31日09:33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北京新发现唐刘济墓的几个问题

  所谓本人的出身使然,是想说明刘济在入仕之前曾是一位读书人,中过进士,这是他对唐廷采取向心政策的因素之一。关于刘济的进士身份,《旧唐书》本传不见记载,不过《新唐书》本传有明确记载,称他“游学京师,第进士,历莫州刺史。怦病,诏济假州事”。这里有一个疑问,刘怦是幽州镇的一位武将,刘济“游学京师,第进士”可靠吗?笔者以为《新唐书》所记应该无误,这从权德舆撰刘济墓志文可以得到印证。该文称刘济:“始以门子横经游京师,有司擢上第。”那么,刘济游学京师中进士在什么时间呢?我们知道,刘济死于元和五年(810年),享年54岁,则其生年应在至德二年(757年)。他于贞元元年(785年)继任节帅,之前曾历任“参幽州军事,转兵曹掾,历范阳令”,“兴元初”又任莫州刺史。兴元是唐德宗年号,只用了一年,“兴元初”即公元784年。那么,刘济所任幽州参军、兵曹掾和范阳令只能在公元784年之前。又,《全唐文》卷480有《涿州新置文宣王庙碑》,其中称刘济,“建中初,假道州县,操长是邑。”可证刘济任范阳令是在建中元年(780年),而其所任幽州参军、兵曹掾必然是在前此的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年至779年)。刘济所任的幽州参军、兵曹掾在大历何年,目前缺乏具体的实证材料,假设两职历时五年,则其“游学京师,第进士”的经历应在大历十年(775年)以前。而且在这段时间内,我们也的确看到了两次唐廷面向包括河朔地区在内招揽人才、招收官员子弟入学京师国子监的记载:一次是代宗广徳元年七月诏:“河北、河南,有怀才抱器,安贫守节,素在丘园不仕,为众所知者,委所在官长具名闻荐。”(《唐大诏令集》卷9《广徳元年册尊号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8页),一次是永泰二年(766年)正月下诏:“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为奉义方,修德立身,是资艺业。恐干戈之后,学校尚微,僻居远方,无所咨禀,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其宰相朝官、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见《旧唐书》卷11《代宗纪》)刘济在永泰二年(766年)年龄是9周岁,无疑符合以官员子弟进入京师入学国子监的条件,也与权德舆撰志文所说“始以门子横经游京师”相吻合。刘济应该就是依照永泰二年诏令条件而在年龄达到14岁后成为国子学生的(唐代州县学生入学年龄下限为14岁,国子学亦当如此)。按照唐代规定,国子学生最长的可保留9年的学籍,优秀的可以考取进士。据此计算,刘济在国子监学习的时间应该在大历五年(770年)前后,进士及第可能在大历十年(775年)前后。这些推算难免有失精准,但刘济在出仕之前是一位有功名的读书人并无疑问。

  刘济的读书经历与进士出身,无疑对他处理幽州镇与唐廷的关系产生了影响。《涿州新置文宣王庙碑》是记述刘济建中初任范阳令时修建的文庙碑,其中称:“学,所以知君臣父子之义者(中略)吾宰主百里,作人父母,权舆斯庙,以为人纪。”该碑立于贞元五年(789年),距刘济升任幽州镇节帅已经五年。尽管立碑者讨好刘济的意图显而易见,但刘济当年创修县学时所强调的“君臣父子之义”却恰恰是当时士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刘济此语的表述与其读书经历和进士出身很难说没有关系,这也应该是他在处理幽州镇与唐廷的关系时表现出“最务恭顺”的思想根源与思想基础。(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