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发现唐刘济墓的几个问题【3】--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北京新发现唐刘济墓的几个问题【3】

2013年07月31日09:33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北京新发现唐刘济墓的几个问题

  三、刘济“最务恭顺”原因揭秘

  网文有标题称刘济是“晚唐最‘规矩’节度使”,此话应源自《旧唐书·刘济传》的一段话:“贞元中,朝廷优容藩镇方甚,两河擅自继袭者,尤骄蹇不奉法。惟济最务恭顺,朝献相继,德宗亦以恩礼接之。”所谓“最务恭顺”是说刘济对唐廷恭敬顺从;所谓“朝献相继”是指经济上对唐廷时常尽一些“贡献”义务。以上对刘济的评价是相对于河朔三镇中其他魏博镇、成德镇多数节帅所做所为而言的。与刘济在幽州镇当政大致同时期,魏博镇的当政者是田绪和田季安,成德镇当政者是王武俊和王士真。田绪为人“便弓马,性狡黠”,“凶险多过”,被史家称为“自河北诸盗残害骨肉,无酷于绪者”。其子田季安继位,也是“性忍酷,无所畏惧”,且“颇自恣,击鞠、从禽色之娱。”(上引均见《旧唐书》卷141本传)王武俊在建中年间的四王事件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几乎置唐廷于灭顶之灾,故史家称李宝臣和他:“宝臣附丽安、史,流毒中原,终窃土疆,为国蟊贼。加以武俊之狠狡,为其腹心,或叛或臣,见利忘义,蛇吞蝮吐,垂二百年。”王士真是王武俊之子,他在成德镇节帅中,政治倾向和行事风格接近刘济,“比幽、魏二镇,最为承顺。”(上引均见《旧唐书》卷142本传)以上四位与刘济相比,田绪、田季安、王武俊显然是“尤骄蹇不奉法”,王士真虽然与刘济相类,但其当政时间不及刘济的一半。由此可见,刘济在处理与唐廷的关系上的确是“最务恭顺”,更多地体现了政治向心力。

  刘济对唐廷采取向心政策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受父辈影响,二是本人出身使然。受父辈影响可从其父刘怦对待朱滔的言行得到体现。幽州镇本质上属于割据型藩镇,对唐廷的离心倾向不言而喻,但其内部也长期存在主张顺从朝廷的向心势力。早在建中三年(782年)幽州节帅朱滔密谋叛唐时,就遭到了相当数量军士的激烈反对,几乎酿成一场兵变,朱滔为此“密令诸将访察唱率为乱者,得二百余人,悉斩之”(《资治通鉴》卷227)。刘济的父亲刘怦就是其中向心派的重要一员。《旧唐书·刘怦传》称朱滔密谋叛唐时,正受其信任的刘怦就旗帜鲜明地反对:“暴乱易亡,今复何有?怦忝密亲,世荷恩遇,默而无告,是负重知。惟司徒图之,无贻后悔也。”朱滔病死后,刘怦被军士推为节帅,在政治上对唐廷持续采取向心政策。刘怦身居幽州节帅之位虽然仅有三月,但他作为父辈的上述言行不可能不对作为长子继位的刘济产生影响。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