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说,原来是获得最多票的自然入选,而修改后获得“三分之二”多数票的结果依然有多个项目,就给全规办留下一个操作的空间。
不论是修改前还是修改后的《管理办法》中,都保留有这样一条规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组通过的拟立项课题进行审核、汇总和综合平衡,并提出课题经费资助方案,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张星认为,这一规定也是在为全规办的操作预留了空间。
刘明说,以前全规办会尊重专家的评审结果,即使有调整也是个别的,在后期不会是颠覆式的,但现在的情况是,专家打完分写完个人推荐意见,就放你走人了,专家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都被严重削弱了。
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曾担任过评委,他认为,虽然相关规定是清楚的,要求也是明确的和严格的,还采取了匿名、回避措施,“但是在评审过程中,由于评委都是集中住宿,相互之间可以打听到每个小组的评委或部分评委,评委之间又是相互认识的,就导致打招呼成风。不想打招呼的人在此情况下也不得不跟着找人打招呼。有些评委都觉得这种评定有损于自己的学术道德,甚至表示不想再参加类似评定。”
“作为课题,应该确保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但从目前的规则和程序来看,没法确保做到这一点。”张星说。
刘明说,从目前看,在中国,高级别课题是一种稀缺资源,“稀缺资源一定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分配方式,如果不能公平公正分配,评审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从近些年教育科研界的反映来看,大家普遍对目前的评审规则和程序有意见,觉得已经变味儿了,反映的是少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多名采访对象要求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