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黑色幽默”经典
苏晖:马克·吐温预言了世界末日
中国黑色幽默:
“马克·吐温小说中最具黑色幽默特点的是对于死亡、恐怖、暴力做喜剧化的处理……他让读者的笑声是无助的笑声,用世界末日启示的语言取代了太平世界的幻想。他已经预言了世界末日的来临……”上周六,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与硚口区教育局联手举办“品读黑色幽默经典”活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苏晖,在硚口区“水品人生”书友会与百余书友解读“黑色幽默”经典,分享在痛苦的笑声中实现解脱和超越。
以下为苏晖讲述实录:
从黑色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
今天讲述的主题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黑色幽默”的定义以及与幽默的区别;二是解读几部经典的“黑色幽默”小说;三是我个人对“黑色幽默”的评价与看法,以及黑色幽默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黑色幽默”这一术语最初是由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勒东提出的。布勒东于1939年编辑的《黑色幽默选集》,收录了18世纪以来欧美45位作家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这45位作家既包括波德莱尔等法国作家,也有斯威夫特等英国作家,艾伦·坡、欧·亨利等美国作家,卡夫卡等德国作家,另外还包括尼采等哲学家和毕加索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选择了至少是在当时的时代被认为是禁忌的主题,都有强烈的讽刺成分,但不同于一般的嘲讽或娱乐性的幽默,而是并不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甚至是产生恐惧和厌恶感的幽默。
出乎布勒东意料之外的是,“黑色幽默”这一术语很快由法国传至英国,后又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流派。其实,“黑色幽默”作为流派,并不是有纲领、有组织的,而是由于在同一时期内出现了诸多有相似风格的作家作品,而被人们统称为“黑色幽默”。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黑色幽默”这一术语的构成。“黑色幽默”包括“黑色”和“幽默”两个原素,黑色在英文中既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名词。如果将“黑色”当作形容词来理解,那么,“黑色”修饰“幽默”,表明在传统“幽默”中添加了冷漠苦涩、无可奈何甚至悲观绝望的原素;如果将“黑色”当作名词来理解,那么,“黑色”代表荒诞无理、令人痛苦、充满死亡的现实。“黑色幽默”则是从黑色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意味着以幽默面对荒诞现实,拿痛苦开玩笑, 在笑声中实现解脱或超越。所以,有人将“黑色幽默”称为黑暗的幽默、痛苦的幽默、阴郁的幽默、病态的幽默或“绞刑架下的幽默”等。
黑色幽默与传统意义上的幽默是有不同的:首先,从幽默表现的对象来看。在传统幽默中,被笑的对象往往具有“不协调”的特征,有的内丑外美,有的是内美外丑。比如,莫里哀塑造的伪君子,就是表里不一,说的冠冕堂皇,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然而在黑色幽默中,这种不协调已演变为荒谬,就是极端不和谐甚至对立。从审美主体看,幽默的审美主体(创造者和欣赏者)对于理想的实现充满了自信,具备一种达观精神,但黑色幽默的审美主体是用无可奈何甚至惨痛的笑来应对烦恼或苦难,因此,较之于传统幽默,黑色幽默引发的笑更加呈现出悲喜交织的复合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