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解析】
苏晖 记者张宁 摄
西方黑色幽默: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写指挥官卡司卡特上校为了自己能升官发财,全然不顾士兵们的死活,无限度地增加士兵们的飞行任务。部队中盛传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是必须由疯子自己来申请,可是一旦提出了申请,又恰恰证明他并没有疯。这篇小说中疯狂的人物、混乱的结构其实是“荒诞疯狂的现实世界的真实缩影,而疯狂的中心正是维持和制造这种现状的官僚机构”。
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写的是印第安酋长布罗姆登在精神病院里的故事。疯人院在外人看来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实际上这个地方是一个囚禁折磨病人的地方。疯人院本身就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那个岛,是官僚体制的象征,这里面的院规也构成了一个悖论: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如果不服从医生安排就是发病了,发病必须接受镇定剂、电疗等治疗,经过治疗之后神经进一步麻痹,成为了一位彻底的精神病患者。如果病人完全不反抗,就失去了自我和独立人格,也不是一个正常人。这部作品也是通过特殊的题材来对制度化的荒诞现实进行揭露。
吴若增的《脸皮招领启事》设计了一个比较荒诞的情节,但是在荒诞中又有很深刻的现实性。
讲的是有一个人有一天在路上捡到了一张脸皮,他在门口搞了个招领启事,说今拾到一张脸皮,有丢失者速来领取。结果马上就有一个穿着干部服装的坐着车子的人,蒙着面来认领脸皮。问他是如何丢了脸皮的,他说平常都坐豪华车,今天坐了一辆破吉普车,结果他跟别的干部一起,别人都坐的名牌车,当时就觉得脸发烧,结果一摸脸皮没了。第二个来认领脸皮的是一个大学教授,他说在课堂上学生提问,开始答出来了,后来就回答不上来,他觉得脸发烧,一摸脸皮没了。第三个来要脸皮的人是说他妻子生病了,他就帮妻子洗了几件衣服,拿出去晒的时候,人家开玩笑嘲笑他,他就觉得太没面子了,结果一摸脸,脸皮没了。这3 个人来找脸皮,结果找来找去发现都不是他们的脸皮……最后人们发现那张脸皮不是脸皮,而是一块皱巴巴的抹布。
就是这样一个小说,讽刺了中国人太爱面子,太爱虚荣。吴若增就反思了我们这样一种民族文化传统,希望能够有所改变。
很多“黑幽”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马克·吐温是世界闻名的幽默大师,创作了很多高超幽默艺术的作品。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田纳西的新闻界》、《竞选州长》、《三万元的遗产》等,用美国西部的极度夸张来表现幽默,最后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态度结束了小说。所以他的这些小说带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特点。
马克·吐温小说中最具“黑色幽默”特点的是对于死亡、恐怖、暴力做喜剧化的处理。如他的小说《火车上的食人事件》,叙述了一个骇人的故事,一位国会议员回忆自己经历的一段往事:一次坐火车,火车被风雪困住,火车上能吃的都吃完了,于是就有了吃人的提议。通过选举的方式来吃人,选出谁来谁就先被吃。接着就写国会议员接二连三地食了好些人的肉,而且还逐一地评头论足。令人毛骨悚然而且啼笑皆非。
这部作品明显是受斯威夫特的《一个小小的建议》的影响,采用反讽手法,揭露人性的残忍、统治者是食人的生番的事实。还有拜伦的长篇讽刺小说《唐璜》,也是写的在一个船上没吃的而选择抽签吃人的事件。马克·吐温继承了这样一个传统。这样的作品对死亡对恐怖事情做戏剧化的处理,具有了黑色幽默的特点。正如美国研究幽默的专家沃尔特·布莱尔所评价:马克·吐温给予你的笑声是无助的笑声,对于世界末日启示的预言取代了太平盛世的幻想。他已经预言了世界末日的来临。
黑色幽默的美学特征是展现世界与人生的荒诞性,表现社会制度和规范对于人的禁锢和戕害。
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五号屠场》跟作者的经历有关,被认为是最杰出的“黑色幽默”作品。小说的叙述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交错发生的,一会写二战的经历,一会写战后琐碎的生活,同时又写到他的幻觉(他脑子曾经受过伤),所写的人都是那么的无助,整个小说反映了世界的混乱无序和人类所处的困境。
“黑色幽默”流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消亡,但是其中很多作品都成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特别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成为大学生的必读书目。
在今天如何评价这样的作品,我觉得应该有四点:一是这些作品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而幽默是可以使人从痛苦中得到精神的解脱,这对我们今天是有启示意义的;二是“黑色幽默”是体现了非理性中的理性,它是反荒诞的荒诞,认为世界应该是真善美的;三是“黑色幽默”对世界的看法虽然是悲观的,但是对世界的认识却是深刻的,因为它反映了这个世界形而上的真实;四是“黑色幽默”的情感模式与传统幽默不太相同,它引发的笑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笑,是一种残忍的笑,是一种痛苦至极的惨笑,这样是非常具有审美意义,非常有价值的。
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
我认为“黑色幽默”小说对世界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它是以喜剧方式展现了人生的苦难与不幸,甚至比悲剧更能让人认清世界的真相。中国的当代文学受“黑色幽默” 影响的程度是很大的,一些重要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多多少少都受到“黑色幽默”的影响。比如王蒙、谌容、吴若增、刘索拉、王朔、王小波、刘震云等。
王蒙是当代幽默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早期的作品还是比较乐观的,到后面慢慢就带有一些焦虑、一些迷惘,体现出一些“黑色幽默”的特点。莫言、陈村、老鬼、刘恒等的“黑色幽默”,更多的属于语言、细节、情节、手法、形象、氛围等“技术”范围,仅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韩少功的《爸爸爸》从框架、人物、氛围等整体看,能称为当代新潮小说中最“像”黑色幽默的作品。
刘索拉的著名小说《你别无选择》,写的是一个大学音乐作曲教授,但实际上这个人不学无术,根本不会作曲。他在考试的时候就让学生背一个“功能圈”这个概念。功能圈就是混乱的圈套,是反功能的圈套,是一个根本无所谓对错的圈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直接受到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影响。
国内1996年出版了一本叫作《中国黑色幽默小说大观》的书,里面收录了22个小说家的24个短篇小说,其中有些作品还是比较典型的。如徐晓鹤的《疯子和他们的院长》,让人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飞越疯人院》。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些痕迹,写的是疯人院的院长和这些疯子一起生活的一些故事。疯人院院长津津乐道的就是他这里每个疯子都有档案,可以看作是《狂人日记》的翻版。
中国的“黑色幽默”文学体现了中国特色,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就有一些“黑色幽默”的作品,比方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就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还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及《围城》等作品都有“黑色幽默”的原素。而且中国的作家在接受美国“黑色幽默”影响的时候又接受了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合了多种因素,创作出来的东西又融合了中国的社会历史还有作家个人的特点。
西方作家是把世界的本质都看成是荒诞的,而我们中国的作家还是有信心,只不过是用一种荒诞的情节来反映这样一个真实的现实。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以写实手法反映作家对于现实和人生的思考。
特别鸣谢硚口区教育局、水厂路小学“水品人生”书友会、韩家墩街简易社区《诗梦轩》文学社鼎力支持并提供场地设备
本期读书会主持人汤洁(长江网记者)、微博维护许馨尹(实习生)、视频拍录谢源(长江论坛)
(来源:长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