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搬家、发展产业……为了下山,山民们想了很多办法
“1996年时,柏坡村山上还住着800多人。”村支书吴宪成说,那时,为了走出大山,全村人自发干了件战天斗地的胆大事——他们要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通向山下的公路!
山民们踊跃地集资投劳,连老婆婆们都扛着锄头、铁锹出发了,可这条路修了不到600米,就修不下去了。“大部分路段要在绝壁上凿出来,乡亲们之前想得太简单了。没有后续资金,没有炸药,只得停工,期间还摔死了个村民。”吴成宪说。
直到现在,当时山民们集资购买用于修路的钻机,还摆放在骡马道旁,上面已锈迹斑斑。
路修不成,大家只得另想办法——往山下搬。
不久,沿河乡开始实施柏坡村民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自主搬迁了一部分,统一安置了一部分,现在山上还有400多人。”沿河乡副乡长周家福说,政府计划在五年内将山上所有人搬迁下山,因此,这次修路只修了骡马道,没计划通汽车。“就是这3.4公里的骡马道,前后都投入了150万元,但没让群众投一分钱,一份劳。”
“我们也想搬,可没钱买房子,再说,山下缺地。这山上虽穷,但只要自己勤快,地,有的是。”老康下不了山,只能在山上另想办法。去年,他见在修骡马道,就赊账买了十几只小羊羔上山。老康说,他今后还打算多喂点猪:“路修好了,我背下山卖也方便。”
其他柏坡村人的想法和老康一样。据统计,开始修这条骡马道后,山上竹笋、山羊、黄牛、生猪等原有产业的规模增加了至少1/3,竹笋达到600亩,山羊600多只,黄牛300多头。“见效后,人均至少增收300元,我们还准备继续发展魔芋产业,先进行改良,减少病虫害。”周家福说。
攒够了钱,就能搬下山了,照样可在山上发展副业,日子就会慢慢好起来。也许,老康这帮柏坡村山民们的梦,不久就会实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