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墨西哥首都市中心的布卡雷利大街两旁,具有西班牙殖民时期风格的古建筑和店铺鳞次栉比,大街西头与改革大道相接的路口处,聚集着《宇宙报》、《至上报》、《新闻报》等多家知名报纸。大街与雅典街的交叉路口,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钟楼,当地人叫它“中国钟”。
这座始建于1910年的古老钟楼,是当年在墨华侨为庆祝墨西哥独立100周年集资兴建并赠与墨西哥政府的礼物,年久失修。
在迎接墨西哥独立200周年到来之际,吴永恒开始琢磨以什么形式送什么礼物好呢?
“送礼物,不如干实事。”于是,吴永恒向社里建议,出资修建钟楼,让墨西哥人随时能感受到中国人友情。
经过5个月的施工,2010年10月18日布卡雷利大街上标志性建筑“中国钟”修复竣工。
“中国钟”旁边是墨西哥内政部大楼。“内政部的员工都是听着‘中国钟’的钟声上、下班的。”墨西哥城历史中心区管理局局长莫雷诺表示,“修缮‘中国钟’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修复和更新其外观,更在于延续这座纪念碑碑文所刻四个汉字‘同声相应’这一精神内涵,即不论身在何处,志趣相投的人心声相互呼应。”
老吴探索出了期刊发行与公共外交相结合的新模式。除修建“中国钟”外,每年参加当地华人组织的花车游行、中墨建交40周年之际出版纪念画册并在墨城举行了画册首发式等重大活动,为采访坎昆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国记者安排采访日程,争取采访机会,并建议制作了《今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专刊》,取得了令同行刮目相看的传播效果。
1973年到1996年,老吴的足迹几乎遍及拉美国家。退休后的八年,他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墨西哥和拉美民众中间,为中拉友好贡献着光热。
“老吴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外宣事业,同时也热爱墨西哥和拉美,将拉美视作第二故乡,把自己交给了那片土地。”接老吴回家的姜憬莉,对丈夫的同事们说。
在墨西哥、在拉美,老吴有爱他的兄弟,爱他的朋友。
老吴“逢人说法”,抓住一切机会与墨西哥各界人士建立联系,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当地的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企业家会议和展会,为墨西哥民众提供了上百场关于中国的演讲和讲座,努力帮助当地民众了解中国的情况,他不仅让《今日中国》杂志走进墨西哥的主流社会和人群,更是让一个快速发展的今日中国展现在当地民众眼中,被称为中拉友好的“民间大使”。
在拉美当地,老吴是中国问题专家;在中国,他是拉美问题专家。他把向当地人民说明中国这项事业延伸到了杂志之外。八年中,他上百次到墨西哥的大学、研究机构和社区,向当地的学生、学者和民众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历史传统和独特文化,以“中国与拉美”“中国经济发展,威胁还是挑战”等为题发表演讲。
每次做完报告,老吴身边总是围着很多的人,继续交流,或争着合影,迟迟不能散场。在听众眼中,老吴是他们了解中国的窗口。老吴,就是中国。
去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的小镇特皇特佩克,从州府还要乘车走3个半小时。道路崎岖,全是陡坡和弯道,还要翻越高耸的西马德雷山脉。为了小镇上的200名听众,老吴去了那里。
2010年的一天,老吴到墨西哥特拉斯卡拉市人权委员会作报告。刚作完报告,一位戴墨镜的老人从后排走过来说:“让我拉一拉你的手。我眼睛瞎了,很少出来,偶尔参加一些活动也是坐一坐就走。今天我来了,而且一直听完你的报告。你的演讲使我这个盲人睁开了眼睛,开阔了眼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正在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形象。我看不见你,但我要拉一拉你的手。”
西班牙经济学家梅尔卡多说,我去过中国,亲眼看到中国的进步,听了你的报告,我对中国的进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取得进步的原因更加明了。
八年中,老吴曾多次应邀到墨西哥电视十一台直播室,参与有关中国的访谈。
对有事找上门的读者老吴总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2008年夏,一位外地老读者有急事要到中国出差,按正常程序办签证已来不及。他到墨西哥城找到老吴请求帮助。老吴马上打电话到使馆领事处沟通,并带他到最近的照相馆拍证件照,让他如期成行。
“老吴就是这样,以他的人格魅力,结交了一大批拉美朋友,包括总统、部长、议员、学者、记者、律师、教师、学生等各界人士。他平日所做的,远远超出了一个杂志分社社长的职责与担当。”呼宝民说,就在老吴遽然离世时,不知实情的墨西哥中央电视台演播厅一档关于中国的访谈节目还在等待他的到场,而这是他这么多年唯一“迟到”的一次。
为了让中国声音更加响亮,他不但直接承担了大量选题策划和出版发行任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外事和外宣大局,还积极参加驻在国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孜孜不倦地宣介中国情况和对外政策,忠诚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受到上级领导和对象国政要及媒体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出色的“民间外交家”。
![]() | ![]() |